诗品诗评集。南朝梁人钟嵘(?—518或480?—552)撰。三卷。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南梁著名文学评论家。历齐、梁二朝,齐永明为国子生,举本州秀才,任王国侍郎,安国令,司徒行参军。入梁累衡阳王及晋安王记室。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之后撰成此书。据《总论》,当时诗风衰落,士俗写诗炽热成风,一些“才能胜衣,甫就小学”的士族子弟,也“甘心驰骛”于写诗,遂造成了“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诗坛混乱局面,而论诗者更是“随其嗜欲,商榷不同”,以致“喧议競起,准的无依”。故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之体例撰成,以别其等第,评其优劣,以正诗坛淆乱。全书专评五言诗,总结品评自两汉至南梁著名诗人凡一百二十二家,分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指出各诗人创作的继承关系,对后世划分诗歌流派颇有启示,主张诗由“直寻”即出于自然。反对沈约“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的”四声八病”说,主张“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自然和谐的音律,则是该书之重大成就。抹杀两汉六朝乐府民歌,失之于偏颇。此书为古代第一部诗论专著,对后世诗歌评论影响深远。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祯、袁枚等都受其不同程度之启示和影响。有《说郛》一百二十卷本,《四部备要》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一年出版陈延杰《诗品注》,可供参阅。 405 诗品古代文学理论名著,评论五言诗的专论。南朝梁钟嵘著。也曾名 《诗评》,明清以后始定名《诗品》。全书共3卷,所论列诗人,自汉以降共122人,分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对每一作家均有简评,追溯其源流,指明其特色。各卷之前的序文,为全书的精华,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艺术价值。序文有破有立,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学观点,对五言诗进行了较中肯的评价。但在品评具体诗人及其作品时,因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也存在偏颇之处,如列潘岳为上品,陶潜为中品,曹操为下品等,都是不够公允的。 《诗品》shipin古代诗歌评论著作。南朝梁钟嵘(约468—约518)撰。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书中将汉至梁代的诗人122人,区别等第,分为上、中、下三品,分别予以评论,故称为《诗品》。 钟嵘在书中批评了当时诗坛存在的堆垛典故和刻意追求声律的弊病。《诗品序》说:“至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而堆垛典故则使诗歌“殆同书抄”。又说沈约等人提出的四声八病的诗律,“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但他笼统地反对讲四声、讲格律,又有偏颇之处。 《诗品序》还提出了对诗歌的看法,即强调赋和比兴相济为用;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相互配合。依此品评诗人和作品的风格,他说左思诗“得讽谕之致”;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都很准确。他还注意摘引和称许辞采华美、奇警秀拔的名句,如论谢灵运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论谢朓诗“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书中表现出一定的文学史观。如概括论述了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由于《诗经》主要是四言体,故有“四言正体”的传统看法。钟嵘则认为四言诗“每苦文繁而意少”,而五言诗“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从理论上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又如他论每个诗人的风格,总是指出其“源出”某人,注意前人的影响,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但也有牵强附会的地方。 钟嵘强调好诗要有“滋味”,使人“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文已尽而意有余”,这一点为后来许多人所接受和发挥,如司空图、苏轼以至王士禛等,并成为以后对诗、文创作共同的审美要求。 《诗品》是第一部论诗的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很大影响。 诗品理论批评专著。三卷。南朝梁锺嵘撰。锺嵘(468?—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西)人。出身士族。青年时曾为国子生,精熟《周易》,为国子祭酒王俭所赏识,亦显见其具儒学根柢。出仕后,先为南康王侍郎、抚军行参军、司徒行参军等职,后任衡阳王萧元简记室、晋安王萧纲记室,并卒于记室任上,故世称“锺记室”。《诗品》的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但显然作于其晚年,即梁天监十二年(513)以后至其逝世的大约四、五年间。本名《诗评》,唐、宋时两个名称并行,后来便只称《诗品》,沿用至今。 《诗品》专评五言诗人。五言诗自汉代产生之后,因其“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故受流风众会所爱重,很快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成为诗坛最主要的诗歌形式,诗人既多,作品更夥。而到齐梁之世,在整个柔靡虚华的文学思潮笼盖之下,诗风也走向讹滥,庸音杂体充斥诗坛。诗歌评论界亦不辨清浊美丑,褒贬任心,高下随意,缺乏客观的审美标准,益发助长了创作的讹滥。《诗品》之作,正是有感于创作、批评两方面的“淆乱”,意欲为创作树立高标,为批评提供准的,使诗歌走上健康发展的坦途。 《诗品》可分为两大部分。正文评论了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余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第:上品十二人,为上卷;中品三十九人,为中卷;下品七十二人,为下卷。另外,各卷卷首均有一篇序文,因其与该卷内容并无特定的内在联系,故今人多将三序聚拢一起,置于全书之首,称为“诗品序”或“总序”。 《诗品序》是一篇重要的诗学论文,是全书诗歌批评的理论基础和审美标准。锺嵘诗学理论的核心是“吟咏情性”,即以诗为抒写情感之具。“吟咏情性”四字虽出自汉儒解《诗》(《诗经》)的《毛诗序》,但锺嵘却予以根本性改造,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毛诗序》将诗情的感发只限于社会原因,《诗品序》则强调自然界节候景物的变易对心灵的触动,这是魏晋以来的共识;在社会原因方面,《毛诗序》只讲政教盛衰而形成诗的美刺,《诗品序》则强调个人的宠辱离合而借诗骋情抒怀。另外,《毛诗序》要求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限囿于儒家的伦理政教规范,《诗品序》则于此只字不提。这是时代精神使然,对诗的审美特性的认识使然。不过锺嵘毕竟受过儒学熏陶,也吸收了儒家诗教的合理成份,甚至也多少存在“宗经”思想。从“吟咏情性”的诗的美学特性出发,锺嵘强调诗的“自然英旨”,而激烈反对拘掣情性的热中作诗用典之风,反对沈约等人加于诗的“四声八病”的清规戒律(这当然也不无偏激)。为了更好地写物抒情,锺嵘对传统的赋、比、兴之说做了重新解释:“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后二者都着眼于物情关系,“文尽意余”则直接导引出他著名的“滋味”说。饶有“滋味”的诗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体现,便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风力”有矫革齐梁诗风柔弱之弊的用心,“丹彩”也合于诗不可忽视的形式美。二者便是他的诗歌审美艺术标准。 正文基本上贯彻了他的诗歌理论和审美标准。凡是被他评为“上品”的诗人,其作品大抵情、采兼备,至少在其中一个方面极有可观。特别是“建安之杰”的曹植,因其作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备文、质”,完全合于其“风力”、“丹彩”的艺术标准,故评价最高,目为“诗圣”。 正文具体评论作家作品的条目都颇简略,而就其最完备、最典型的条目来看,大致着眼于三个方面:“致流别”、“掎摭利病”、“显优劣”。“致流别”即追溯作家作品风格特征的渊源所自,涉及到风格流派的演变问题。依锺嵘之见,五言诗有《国风》、《小雅》、《楚辞》三个源头,而源出《小雅》者唯阮籍一人而已,故实际上只有源出《国风》、《楚辞》的两大流派。对此二派的不同特点,锺嵘语焉不详。但就其具体评语大致可见,《国风》系作家较为典雅而文质彬彬,《楚辞》系作家则多抒怨情而偏重词采。锺嵘以“建安之杰”的曹植、“太康之英”的陆机、“元嘉之雄”的谢灵运这些他心目中诗歌发展的里程碑为《国风》系作家,显示出他的“宗经”倾向。“掎摭利病”即对作家作品作具体艺术分析,指出其创作上的得失所在,也大抵着眼于内容和形式。如评刘桢:“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极有风力、感情强烈是其所长,略少文采是其所短。而与之齐名的王粲则“文秀而质羸”,二人的艺术得失正相反。“显优劣”是比较作家艺术成就的高下。《诗品》受“九品论人”影响,致力于作家的文学等第。厘分三品固然是最较然昭著的“显优劣”,而同品之中,犹仍常作高下优劣的纵横比较,如评王粲“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评左思“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评颜延之“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诗品》既强溯作品渊源和承续关系,强分作家等第高下,所失便在所不免。前者易流于牵强附会,后者易沦为诠次不当,如以陶潜、鲍照为中品,曹操居下品,显为失当,为人诟病。但《诗品》终以成就为主,其序中的不少理论问题富有真知灼见,为后人共认;其品评也大致得当,即使失当之处也自有时代风尚与个人审美标准的原因,并非随兴妄言。加以它是系统评诗的第一部专著,而中国古文论又以论诗为主,故隋唐之后,各种诗话、诗论著作征引极多,影响甚深,与《文心雕龙》同时产生而并峙千古。 《诗品》注本,原有陈延杰《诗品注》。“文革”后注本渐多,如吕德申《锺嵘诗品校释》等。日本高木正一《锺嵘诗品》、韩国车柱环《锺嵘诗品校证》,征引释义繁博详明。近有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广泛吸收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有集大成性质。 诗品诗论专著。南朝梁钟嵘撰。他以五言诗为主,将自汉至梁有成就的诗人区别等第,分为上中下三品,并论其优劣及继承关系。反对当时堆垛典故和刻意追求声律的诗风,批评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主张诗作要有“滋味”,强调“风力”、“自然”、“真美”。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近人陈延杰有《诗品注》,许文雨有《诗品释》等。 诗品古代诗歌评论著作。南朝梁钟嵘(约468—518)著。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从诗品以五言诗为主进行评论。对从汉至梁有成就的诗歌作家予以区别,分为上中下3品,各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在《诗品序》中,对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理论性问题,以及当时诗坛所带有普遍性的流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对当时重声律用典的形式主义文风表示了不满,对批评领域“不显优劣”的状况进行了批评。他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对客观事物对诗人情感的感发作用作了很好的论述,提出了“感物说”。其“感物说”,不仅指自然景物的感发作用,而且包括了社会生活内容,突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这对陆机、刘勰的理论是一个发展。钟嵘提出了“滋味说”,强调诗歌应具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滋味。在审美追求上,强调诗歌创作真美自然。他不绝对反对声律用典,但应以不损伤诗歌的自然之美为前提。《诗品》对五言诗的价值进行了充分肯定,对五言诗的渊源、发展、演变作了考察。《诗品》虽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毕竟开拓了一条诗歌研究的新路,为后世诗话的源头。所以后人对《诗品》评价颇高。《诗品》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重要而有影响的著作。有《津逮秘书》、《学津讨源》本和今人陈延杰《诗品注》。 诗品❶ 三卷。南朝梁钟嵘(468?—518)撰。钟嵘字仲伟,颖川长社(今属河南长葛)人。颖川长社钟氏为世族,钟嵘的七世祖钟雅官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父亲钟蹈为齐中军参军。钟嵘在齐永明三年(485)与兄钟岏同入国子学为国子生,受到国子祭酒、儒家代表人物王剑的赏识,举本州秀才。齐建武初,为南康王萧子琳侍郎,迁抚军行参军,出为安国令。入梁,嵘先后为临川王萧宏参军、衡阳王萧元简宁朔记室,最后任西中郎晋安王萧纲记室,“顷之卒官”。故世称“钟记室”。著有《诗品》。此集为南朝梁诗歌评论著作。正文为上、中、下三卷。《梁书》本传录 《诗品》序文仅为流传《诗品》序的第一部分。旧本《诗品》序有三部分,或分置于三卷前,为各卷之序。或以第一部分为全书序,第二、三部分为中、下卷之序。清人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始将三部分合并为全书总序。故除第一部分与《梁书》本传相合,可断为原书序文外,余二、三部分均不缀序言。《诗品》所论皆为五言诗。所谓 “嵘今所录,止乎五言”。其坚持排斥当时把四言诗说成是雅音”、“正体”,而把五言诗看作 “流调”、“非音之正”的说法。大力肯定了汉魏以后的五言诗,并对五言诗长处作了如下说明: “夫四言,文约易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还将历代五代诗人分成三系:《国风》、《小雅》、《楚辞》。其中 《国风》、《小雅》 同属 《诗经》,所以实际上是《诗经》和 《楚辞》两大系,也就是将 《诗经》和 《楚辞》看作古代诗歌发展的两个源头,这大致是符合文学史实际的。在定诗人的品第高下方面,钟嵘仿效汉魏以来“九品论人”的做法,将全书的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其所论和品评,不少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见。故 《诗品》被誉为 “诗话之伐山” (毛晋《诗品跋》),并与刘勰的 《文心雕龙》并称。章学城评论 《文心雕龙》是 “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 而《诗品》则“思深而意远”,“非论诗家所及”(《文史通义·诗话》)。《诗品》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诗品》的现代注本,有陈延杰 《诗品注》,许文雨 《诗品释》(后经修订收入《文论讲疏》),陈延杰 《诗品注》修订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萧华荣 《诗品注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向长 《诗品注释》 (齐鲁书社·1986年),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现存最早《诗品》版本,为元延祐七年 (1320)园沙书院刊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本。一般通行本为《历代诗话》本和 《四库全书》本。 ❷ 一卷。唐司空图 (837—908)撰。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 (今山西永济县)人。生平详见 《司空图表圣文集》 (辞目)。此集为唐代诗歌理论著作。又称《二十四诗品》。唐人诗格传于后世者,率皆出于他人假托,惟此一编,实出于司空图之手。其《一鸣集》中有与李秀才《论诗书》。称“诗贯六义,讽谕抑扬,渟蓄渊雅,皆在其中。惟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言意外之致”。又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而味在酸咸之外”。其持论非晚唐所及。故此书亦深解诗理。全书把诗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沈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类,并各以十二句韵语进行描述,其实际是二十四首以揭示诗歌内在艺术美为主旨的论诗诗。根据道家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然美,追求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故其论诗的构思、内容、风格等,虽不拘一格,而自然、冲淡成为其基本倾向,贯穿于各品之中。如《自然》,强调 “俱道适德,著手成春”;《雄浑》,主张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冲淡》,则应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等等。但亦遵循自然之旨,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手法表现意境美。《诗品》收于《司空图表圣文集》。有《四库全书》本。郭绍虞有《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还有 《谈艺珠丛》、《唐代丛书》、《历代诗话》等本。今人解释《诗品》的专著有祖保泉《司空图诗品解说》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乔力 《二十四诗品探微》 (齐鲁书社。1983年)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