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诗品出于人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诗品出于人品中国古代艺术伦理命题。意为诗歌的思想艺术价值受制于作者的道德素质,诗品是人品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诗品。语出刘熙载《艺概·诗概》:“诗品出于人品”,“诗以悦人为心,与以夸人为心,品格何在?而犹𫎝𫎝于品格,其何异溺人必笑耶!”他认为,杜甫“志在经世”:“颂其诗,贵知其人,先儒谓杜子美情多,得志必能济物,可为看诗之法。”而“屈子《离骚》,一往皆特立独行之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屈子言志之指”,“屈之旨盖在‘临睨夫旧乡’,不在‘涉青云以泛滥游’”(《赋概》)。他从重视人品的原则出发,推崇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等人及其作品,而对于一些虽在艺术上有所成就,而人品不高的作者则多有微词。“富艳精工”的周邦彦词,也“只是当不得个‘贞’”,“词进而人退,其词不可为也”(《词曲概》)。诗歌以外的其他艺术样式也是这样,《书概》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作家的道德修养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在艺术伦理思想史上很早就为人关注。如“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刘昆“既体良多,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诗品》);“诗人基,其人之胸襟是也”(《原诗·内篇》),“诗文与书法一理,具得胸襟,人品必高”(《一瓢诗话》)。“诗品出于人品”的命题,正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