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45 诚

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真实无妄、不虚伪、专心、纯正、内心修养达到毋自欺的崇高境界。子思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认为人诚与天道合一,不诚无物,至诚通神。孟子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视诚为自然界和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荀子认为诚是养心修身的根本原则,“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唐李翱视诚为圣人的本性,认为诚是至静至灵、寂然不动的精神。“其心寂然,光照天地,是诚之明也” ( 《复性书》中)。周敦颐主张诚是人性论和修养论范畴,认为诚指天赋至善的人性,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仁、义、礼、智、信的根本和道德修养的方法。

诚Cheng

儒家的哲学和伦理学范畴。其原意指诚实无欺或真实无妄, 即实践道德原则和规范需要真心实意、一心一意。战国时子思对“诚”这一概念进行改造, 使诚从一种道德品质变成了世界的本原。认为“诚”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 “理”, 把握了 “诚”, 人就能先知、通神,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子思的思想,将“诚”看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孟子 ·离娄上》: “诚者, 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认为努力“思诚”可体认人性中的仁、义、礼、智,可尽心知性知天而成为圣人。荀子则认为,“诚”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原则,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的规律。《荀子·不苟》: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至诚则无它事矣。”“夫诚者, 君子之所守也, 而政事之本也。”《中庸》综合孟荀两家的思想,以 “诚”为中心观念,融儒家思想为一体,建立完备的人生哲学体系。“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万物之性,能尽万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认为 “诚”是德行的基础,天地以诚化万物,圣人以诚化万民,而“至诚”则为人生追求之最高境界。唐代李翱以尽性或复性为 “诚”,认为除去蒙蔽人性的情欲,使人性昌明,会达到“诚”的至静至灵的内心状态。宋代理学家以“诚”为天地间万事万物之本。周敦颐认为 “诚”源于宇宙万物资始之乾元, 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朱熹则肯定“诚”是“天理之本然”, 人心之本性。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把 “诚”看作是客观世界的规律, 认为 “诚”即自然之 “道”,二者异名而同实。有时也把 “诚”解释为 “实有”, 用以说明世界的物质实在性。

原意实在、真实。儒家用为最高道德范畴和道德修养的根本原则。《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不苟》:“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中庸》中的诚还是世界本原、化育万物的精神实体,“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体之化育”。“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参见“哲学”中的“诚”。


本义为诚实无欺、真实无妄。孟子以诚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认为“诚者,天之道也。”《中庸》把“诚”作为本体论、认识论与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以为诚是天地的根本特征,人由求诚而达到诚的境界,并与天道合而为一,唐李翱(772—841)把诚作为圣人的本性,认为圣人在语默行止中无不合乎善的规范:“诚者,圣人之性也。”(《复性书》上)而一般贤者只有通过复性功夫,方可达到诚的境界。北宋周敦颐用以作为至高无上的宇宙本体:“诚者,圣人之本。”(《通书》)明清之际王夫之把诚解释为“实有”、“天之道”、“尽人道以合天德”等多重涵义,赋予“诚”范畴以新的内容。

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概念。最早由儒家提出。据传子思所撰《中庸》以诚为人生最高境界。指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诚的极致就是人与自然合一。指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他用“天道”与“人道”说明诚的程度,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认为诚是成己成物,“诚者,自成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又说明了诚与“明”的关系,认为明诚是一种社会道德教育过程。指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子思的思想,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荀子从道德修养角度提出修养的本质在于养“诚心”。指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 (《荀子·不苟》)认为诚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指出:“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同上书)《大学》也在道德修养的范围内来说明诚,认为“诚意”是修养过程中八个环节之一。指出“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意诚而后心正”《大学》。认为诚意就是不自欺。“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特别受宋明理学家的重视。北宋周敦颐认为诚就是圣,是圣人的本质。他说:“诚者,圣人之本。……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所赋物所受之正理也。……诚,即所谓太极也。”又认为诚即实,“盖诚之为言,实而已矣。”(《通书注》)清戴震以善、德释诚,认为“曰善曰德,尽其实之谓诚”(《孟子字义疏证》)。

诚成cheng

副词。(一)用于谓语前,表示事情的真实性、确切性,相当于“的确”“确实”等。如:❶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弗讯不言,言必齐色,此成人之善者也。(《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成”句:如果坐着一动不动,站着恭恭敬敬,不问不说话,说话必定表情严肃而恭敬,这的确是众人之中的善者。)
❷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诚”句: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益州实力消耗到了极点,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 (二)“诚”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相当于“如果真能”“如果确实”等。如:
❸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诚”句:如果真能做到这样,老百姓归附他好比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有谁能阻挡住它?)
❹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史记·苏秦列传》“诚”句:大王如果确实能听我的计策,就把燕国的十个城邑归还给它;燕国白白得到十个城邑,一定非常高兴。)啻〔翅〕chi 副词,用于动词、名词性短语、数词等前表示对范围的限制,相当于“止”“只”等。经常与“不”“何”“奚”等连用作“不啻”“不翅”“何啻”“奚啻”等,相当于“不止”“不只”“哪里才”“哪里只”“岂止”“哪只”等。如: ❶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世说新语·排调》“啻”句:王浑的妻子笑着说:“如果让我嫁给你的弟弟王沦,生的儿子可能不止如此。”)
❷江思悛思怀所通,不翅儒域。(《世说新语·赏誉》“翅”句:江思悛博览坟典,通晓百家,不只是儒学一域。)
❸计其费耗何啻亿万?(《宋史·王禹偁传》“啻”句:总计建造寺院耗费的钱财何止亿万?)
❹跖之徒问于跖曰:“盗有道乎?”跖曰:“奚啻其有道也?”(《吕氏春秋·当务》 “啻”句:盗跖的弟子问跖说:“盗有道义吗?”跖说:“哪里只是他们有道义呢?”)
❺然之开禧时,物价腾涌奚啻倍蓰(xi chi? (《宋史·李宗勉传》“啻”句:然而比起开禧年间,物价猛涨了岂止两倍或五倍呢?)重chong 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的重夏,相当于“再次”“重新”等。如: ❶近以河决韩村,发民治堤不成,安可重困吾民?当以诸军代之。(《宋史纪事本末·治河》“重”句:近时因为黄河在韩村决口,发动百姓修治河堤没有成功,怎么可以再次劳累我的百姓呢?应当派出一些军队去代替他们。)
❷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重”句: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一切废弛的事情全部兴办起来,于是就重新修建了岳阳楼。)

儒家思想学说的重要范畴之一。是至高的道德范畴,同时也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意义,其最先倡导者,主要是思孟学派。《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zhong),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孟子亦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诚”既是客观的“天之道”,又可以为人的主观努力所求取;而圣人则具有先天的“诚”。《中庸》又言:“诚者,自成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此“诚”又当为物、我之本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故思孟学派乃以“至诚”为参合天地的大德。能“自诚明”(由“诚”而“明”)者,谓之天性,是圣人之德;而“自明诚”者,则谓之教育,是贤人之学。思孟关于“诚”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宋明理学的先驱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通书》)其后,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大师,均对“诚”作了重要论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