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倒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倒文(1)古汉语语法术语。指古书中词语顺序、分句顺序违反正常排列的特殊倒置现象,相当现代汉语中的“变序”,包括倒字和倒文。倒字,如“罗绮”作“绮罗”,“琴瑟”作“瑟琴”,这是为了押韵。也有随意颠倒的,如《诗经·雨元正》的“周宋既灭”的“周宋”是“宋周”之倒。倒文,有规则的,如《列子·汤问》中的“甚矣,汝之不惠”,是谓语“甚矣”倒装在主语之前。也有不规则的,如《左传·昭公十九年》引谚语“室于怒,市于色”,按正常语序应是“怒于室,色于市”(在家里发了脾气,到外面还一脸怒气)。(2)校勘学术语,指书籍在抄写、刊刻中误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鹜恍忽。”“恍忽”应与下句押韵为“忽恍”。 倒文校勘学术语。古书在传抄翻刻中误倒的文字。如《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后汉书·伏湛传》、《太平御览》卷六十七引此,并作“同尔弟兄”,今本“弟兄”二字误倒。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