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诸子百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27 诸子百家

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的总称。诸子即指各派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百家指各学派。战国时已有“百家”之称。《荀子·解蔽》:“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庄子·天下》:“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西汉刘歆的《七略·诸子略》辑录:“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后用作当时各学派总称。

诸子百家Zhuzi daijia

从春秋中期开始,“学在官府”的局面被逐渐打破, 聚徒讲学和著书立说之风开始形成, 到战国时期, 此风蔚然, 为诸子百家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春秋晚期, 鲁国的孔子聚徒讲习六艺,后发展成为儒家学派。这个时期,郑国的邓析也聚徒讲授诉讼和法律,传播早期法家的学说。相传, 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这时任周守藏室的史官, 传播关于 “道德”的学问, 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在聚徒讲学的基础上开始组织起一个墨家集团,他们有严密的纪律,都服从最高领袖钜子的指挥。由于有系统而严密的组织,所以墨子的学说得以广泛传播, 以至 “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滕文公》下)。墨家和儒家一样也是当时的 “显学”。
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巨大变革, 战国时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便纷纷著书立说, 阐述哲理、议论政治, 并从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展开思想斗争, “百家争鸣”的局面遂由此而形成。西汉初期的司马谈曾把所谓 “诸子百家”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末年的刘歆曾经总括诸子为十家: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及小说家。虽称十家, 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司马谈所说的六家。
儒家发展迅速。孔子死后, “儒分为八” ( 《韩非子·显学》)。到了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儒学大师便是孟子和荀子。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和实行“王道”、“仁政”,其学说的出发点是性善论。荀子曾在稷下学宫讲学, 并到过不少国家, 还入秦考察了秦国的政治。荀子学说中虽然有某些法家思想因素,但其主要内容则属于儒家。荀子极力宣扬礼治,主张用仁义和王道来完成统一。《荀子 ·天论》篇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和 “天行有常”的思想。其学说的出发点是性恶论。
道家鼻祖老子是春秋时人,但 《老子》一书则是战国时编撰而成的。这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对于战国时期的黄老学派有很大影响。齐国稷下的学宫里有许多道家的著名人物,如宋钘、尹文、田骈、环渊、接子等。然而影响最大的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则是宋国的庄子。庄子倡导相对主义的理论, 认为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齐物论》)。为了逃避现实, 庄子还追求绝对的精神自己。他的理论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战国时期比较早的法家的代表和著作是商鞅及《商君书》, 申不害及 《申子》, 慎到及 《慎子》。法家集大成的人物则是韩非子。韩非子, “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秦王政非常赞赏韩非的著作,曾慨叹: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韩非列传》)韩非的学说提倡法、术、势兼用,鼓吹加强君主集权、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这些实际上是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的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的学说以名辩见重于世。名家从名词概念和逻辑学的角度提出“坚白同异之辩”。惠施认为事物的大小、今昔、生死等对立概念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公孙龙的理论则以“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命题最出名。名家的理论对于古代逻辑学和辩证法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邹衍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以“深观阴阳消息”为出发点,提出了五行相胜的历史发展公式,认为“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七略》)。
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吴起和孙膑。汉世有《吴起》48篇,今传世有《吴子》6篇。孙膑著作虽亡佚,但近年从银雀山汉墓竹简中得见《孙膑兵法》30篇,可见当时兵家的主要理论。

诸子百家

指先秦至汉初的各个学派。诸子即指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百家即指各个学派。《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七略》的《诸子略》,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又著录各家著作凡“八百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对于诸子百家的著作,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曾经做过这样的说明:“《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彼皆蔓延杂说,故入诸子之流”。他认为,从周秦至西汉,各家各派的论著,都是说理言志的,牵涉面极广,应纳入“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Zhuzi baijia

春秋末至汉初各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总称。语出自《史记·贾谊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百家指学派,诸子指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在《论六家要旨》中,从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中概括出重要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西汉刘歆在《七略》中又加上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共十家。另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各家著作来看,“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可见百家系举其成数而言,当时的学派实际是很多的。孔子、墨子、老子、荀子、庄子、孟子、张仪、苏秦、邹衍、韩非等人是各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

诸子百家

见“历史”中的“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统称。诸子,在习惯上指各家代表人物,如儒家孔子与孟子、墨家墨子等。一说指这些人的书。百家指各种学派,主要有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小说、杂家、农家等十大家。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产生了新型的阶层“士”。这些人从各自代表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看法和主张,形成百家争呜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诸子百家

先秦至汉初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所谓“诸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个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所谓“百家”,指的是从这些思想家及其著作中区分出来的各种学术派别。现有文献可考的诸子,有老子、孔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惠施、公孙龙、田骈、慎到、宋、尹文、关尹、邹衍、张仪、苏秦、吕不韦、孙武、吴起、孙膑等等。百家包括儒、道、阴阳、墨、名、法、纵横、杂、农、小说等10大家及其从中分化出来的各种小流派。诸子百家反映了先秦至汉初社会剧烈变革及阶级关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所进行的复杂斗争。这些不同的学说,对后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