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谱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谱牒亦称谱谍、谱系、系谱、族谱、氏谱、世谱、谱第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史记·太史公自序》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此即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我国的谱牒由来已久,从目前来看,大致可追溯到周朝,是宗法制度的产物。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上注重门第,谱牒之学遂十分流行,以致于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姓氏书和家传、家谱之类的书,九品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必稽谱牒,以保持门第不被混淆,谱学成为门阀士族维持其地位的工具。晋太元中,贾弼撰《姓氏簿状》,号为贾氏谱学。梁王僧孺改撰 《姓氏状簿》为《十八州谱》,遂号王氏谱学。北魏太和中,诏令诸郡中正官各立本土姓族,作为有司选举依据。隋唐时期,门阀士族受到冲击,庶族地主地位迅速上升,他们受陈旧的门第思想之影响,也大讲谱学,在太宗、武后、高宗时编写了 《氏族志》 和 《姓氏系录》。五代以降,谱牒之学皆废。郑樵撰《通志》时,著录谱系六种,一百七十部。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时,所存者不过数家。明清时期一些大家族仍编修族谱。总之,无论是皇帝玉牒还是私修家谱,都非常有价值。它为人们提供了古代宗法社会中,人口消长、社会经济状况等宝贵资料;它还具有佐史释疑的作用,可补史志资料之不足。 谱牒古代关于氏族世系的记录。早在先秦时,就有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魏、晋、南北朝时,重门第,选举官吏必查考谱牒,谱学遂大盛。直到唐代,太宗、武则天都曾修《氏族志》或《姓氏录》。此后,谱学渐衰。清明时,编修族谱之风较盛。参见“方志学”中的“谱牒”。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