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谴责小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81 谴责小说我国近代小说的一种,兴盛于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其名称始见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其内容既讽世讥时,揭露社会弊病而又不同于以前的讽刺小说。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号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这类作品多是以揭露官场腐败,抨击黑暗政治,针砭社会时弊为内容,其中不乏犀利激切之作。但因其作者大都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寄希望于封建统治者的觉悟,未能认清社会的本质,致使主题浅露,缺乏震聋发聩之力,甚至产生一些消极作用。除少数艺术形象比较生动、典型外,余皆浮泛粗糙,不足取法。 谴责小说qianze xiaoshuo1900年左右兴起的小说流派。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面临更深的内忧外困。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纷纷创作小说以抨击时政,提出挽救社会的主张。鲁迅称这类小说为谴责小说,其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以写官场最为普遍,对清末社会的魑魅魍魉暴露深刻、批判有力,是近代小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但与所有旧小说一样,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谴责的目的是希望封建王朝“廉政”以维护其制度,因而其主导倾向是鼓吹政治、社会的改良,而不是赞成革命运动。谴责小说的代表作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被合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在艺术上,该类小说构思不严密,结构松散,人物也没有很典型的,表现手法上过于直露,缺乏含蓄。 谴责小说中国近代小说的一种。它的名称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来的。戊戌变法的失败,庚子义和团之变,使人们看清了社会政治的腐败和清政府不足与图治,而“顿有掊击之意”。因此,一种以谴责封建官僚、暴露社会黑暗为题材的小说便大量涌现,如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赌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都风行一时。这四部书被鲁迅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这些小说的作者,大多有一颗爱国心,致意于社会改良与国家富强。面对清末社会的昏昏暗暗,他们“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或多或少地触及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但他们往往又把革新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觉悟”上。这种改良主义的政治立场,也使小说产生了许多消极作用。在艺术上,这些小说塑造了若干较为生动的封建官僚形象,叙景状物,也时有可观,但在揭失纠弊时,往往“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至夸张失当,溢恶违真,变讽刺为直接的谴责,有损于作品的艺术魅力。 谴责小说近代小说的一种。其名始见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戊戌变法失败后,在小说改良运动中大量涌现的、以暴露社会黑暗、指责政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一批“新小说”。其作品多采用讽刺手法,通过暴露、谴责现实黑暗与腐朽,反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要求,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因大多数作家出身封建地主官僚家庭,政治上属资产阶级改良派,世界观比较落后,遂致讽刺常流于肤浅,暴露每止于现象。主要代表作品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等。以上四部作品又被鲁迅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