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贝克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贝克莱1685—1753Beikeilai,George Berkeley英国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1685年3月12日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郡诺尔河谷的一个乡绅家庭。1700年入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毕业后曾留校任教。1721年获得神学博士头衔,1724年被任命为德利教区的教长。曾到美国进行传教活动。1734年被任命为爱尔兰克罗因教区的主教。1752年移居牛津。1753年1月病逝。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斐洛斯的三篇对话》等。他歪曲利用了洛克的经验论,片面地夸大感觉的主观性,从而提出了一种“非物质主义”的观点,为宗教神学提供“新的”论证。承认知识起源于感觉,但认为知识的对象就是感觉观念本身;观念只能同观念相似,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相反,物不过是“一些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还利用洛克关于两种性质理论中存在着的混乱,否定事物属性的客观性,断言“物质是虚无”。他的理论是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源头。但为了摆脱唯我论,最终求助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包括人的心灵在内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于上帝心中。其学说是英国经验论发展史中的一个转折点,近现代西方的许多唯心主义哲学与之有渊源关系。 贝克莱1685—1753George Berkeley英国哲学家。曾任爱尔兰南部克罗因教区主教。明确宣布自己的哲学是为神学服务的“非物质主义”。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认识对象就是感觉观念;反对唯物主义物质实体学说,认为物体就是观念的集合。为了摆脱唯我论,宣称万物皆为上帝所感知。调和科学与宗教,认为因果联系是上帝确立的感觉符号间的关系,它就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经济思想方面,反对重商主义,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个人的节俭和勤奋是社会和经济繁荣的灵魂。政治思想上,反对洛克的“社会契约”说,强调公民必须绝对服从统治,不得以暴力反抗政府。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论消极服从》等。 贝克莱1685—1753近代英国哲学家,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出生于爱尔兰,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曾任克洛因主教。利用经验论原则的狭隘性取消物质实体的哲学抽象,认为洛克的“第一性的质”也和“第二性的质”一样是主观的,没有复杂观念,只有简单观念;事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但不一定是个人的感知,世界不以个人观念为转移恰好证明有一个上帝在感知一切,由此从主观唯心论转向了客观唯心论。著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等。 贝克莱1685——1753Berkeley,George爱尔兰人,主教,近代资产阶级主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英国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寡头的思想代表。主要著作有:《人类知识原理》,《视觉新论》,《希勒斯和斐洛斯的三篇对话》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