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费尔巴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费尔巴哈1804—1872Fei’erbaha,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德国哲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的兰茨胡特。父亲是著名法学家。1823年进入海德堡大学攻读神学,很快就感到失望。1824年转到柏林大学哲学系,听黑格尔的课,深受其影响。不久,对黑格尔哲学的前提和抽象性质产生怀疑和不满。1826年到爱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1828年获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任哲学讲师。1830年因发表揭露宗教神学虚伪性的著作,被解除教职。1837年迁居偏僻的布鲁克堡村,靠妻子的产业和自己的稿酬过着俭朴的生活。1860年迁居纽伦堡。187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1872年4月13日逝世。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宗教的本质》、《幸福论》等。在唯心主义统治德国哲学界数十年之后,他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的独立存在,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因而人能认识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他把宗教从天国降到尘世,指出宗教的本质无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在宗教中对象化、异化的后果,是人性的丧失和贫乏,人越是肯定上帝就越是否定自己。但他认识不到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企图以“爱”的宗教取代神的宗教。他的唯物主义是以人本主义的形式出现的,其缺点在于不理解革命实践的意义,把人理解为脱离了社会关系的自然抽象物。但比以前的唯物主义有所前进,它反映了某些新的科学成就,肯定人不是机器,论证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性等。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直接理论来源。 费尔巴哈德国哲学家。在其人本学唯物主义基础上批判改造了黑格尔关于自然人化、人的本质对象化等思想。提出人的本质要在对象上显现出来,人在对象上意识到他自己,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对对象的意识,同时艺术和美也就是人的本质的显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是美感产生的基础,人们通过美感反映对象,美感是艺术产生的前提。艺术是人类开化了的物质生活的产物,艺术中最高的形象是人的形象,艺术应给人以美的享受。参见“哲学”中的“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1804—1872Ludwig Andreas Feuerbach德国哲学家。曾任教于爱尔兰根大学,因发表无神论著作,被辞退。自1836年隐居乡间,专门从事哲学著述活动。主要贡献是在唯心主义统治德国达数十年之久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认为自然界是唯一的实在,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东西。宗教中的上帝只是人的自我异化的产物,是人按照人自身的面貌创造出来的,它的根源在于人的心理上的“依赖感”。唯心主义是直接地把人的理性神化,是一种改了装的上帝创世说。主张要返本归真,用人取代宗教的上帝和唯心主义哲学中独立存在的理性。声称人和自然是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自然界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它具有质的多样性,时间、空间和机械运动是它的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人能认识客观世界及规律性。但他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把人只看作是一种脱离历史和社会关系而存在的生物,因而在解释社会现象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唯心主义。他虽痛斥了传统宗教,却主张要建立直接崇拜人类自己情感的“爱”的宗教。虽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连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这表现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的局限性。在伦理学上,主张要实现幸福,必须对己以节制,对人以爱。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等。参见“伦理学”、“美学”中的“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认为人自爱利己的本性和追求感官的享乐是道德的基础,“善就是与人对于幸福的追求相适应的东西,恶就是显然和这种追求相反的东西”。提出以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作为道德的基本原则。认为良心就是“同情心”,义务就是“自我克制”。主要伦理学著作有《幸福论》。参见“哲学”中的“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见“外国哲学史”中的“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1804—1872Ludwig Feuerbach德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于一个法学家家庭。他先在海得堡大学学习神学,后在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自然科学,毕业后在爱尔兰根大学任讲师,因批判灵魂不死等宗教教义,被赶出大学讲坛,从此一直隐居乡村。主要著作有《基督教的本质》(1841)、《幸福论》(1867—1869)等。无神论和人本主义唯物论是其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是一个自然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感情欲望,“我欲故我在”。把意志自由与人的自爱自保、追求幸福联系起来,认为意志是出自人的东西,由人的身体需要所决定,服从人对幸福的追求。把人的自爱自保、追求幸福的欲望看作一切道德的基础,“善就是与人对于幸福的追求相适应的东西,恶就是显然和这种追求反对的东西。”(《幸福论》。《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577页)幸福和道德是不可分的。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因而人的最基本和原始的追求,就是追求个人幸福,而幸福就是保存生命、健康和感官享乐,但是人的本质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统一中,即“类”中才能体现和实现。因此,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必须顾及他人的幸福。强调人有同情心,都不希望别人痛苦或不幸,都希望大家共同幸福。而个人的利己主义和个人的幸福,也只有在人们的共同幸福中才能实现。这就是他的所谓“完全的合理利己主义”。他把爱看作解决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的唯一手段,是最高道德准则,甚至提倡要建立“爱的宗教”。从而从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走向了伦理观上的唯心主义。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的道德原则,认为其实质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利己主义道德论,抽象贫乏的内容在现实世界面前软弱无力,其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由此消失了。 费尔巴哈1804—1872德国古典哲学中惟一的唯物主义者和最后的代表。出身于法学家家庭,大学毕业后任爱尔兰根大学讲师,因触犯宗教被逐出大学,长期隐居乡间,晚年加入社会民主工党。从黑格尔出发走向人本主义和唯物主义,结束了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批判了从康德到黑格尔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心主义解释,提出新哲学的出发点必须是人,思维和存在同一的基础在于人本身的灵与肉的统一(没有脱离大脑的思维)、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你”和“我” 的统一 (人是人类的一分子)。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思维是自然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通过人的感觉,思维可以把握存在,感觉是认识的惟一源泉、基础和出发点。宗教起源于人的利己主义和依赖感,上帝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把自身的本质当作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实体来崇拜,宗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但又提出建立一种“爱的宗教”。费尔巴哈对思辨哲学和宗教的批判对促使马克思恩格斯转向唯物主义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但他抛弃了黑格尔辩证法,具有形而上学的直观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仍是唯心主义的,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主要著作有《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等。 费尔巴哈德国哲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1872年9月13日去世。1823年入海德堡大学神学系后又从黑格尔研习哲学2年,1826年入爱尔根兰大学学习自然科学,2年后留校任教。1830年发表《论死与不死》,被辞职。1836年始隐居35年。1839年发表《黑格尔哲学批判》,1841年发表《基督教的本质》。 费尔巴哈1804—1872Feuerbach,Ludwig德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生于巴伐利亚的一个刑法学家的家庭。1823年入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因对神学失望,于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从师黑格尔学习哲学。他赞赏黑格尔哲学的崇尚理性,但怀疑其思辨性,因而开始注意研究自然科学。1828年大学毕业后,任爱尔兰根大学讲师。1830年匿名发表《论死与不死》,因该书批判宗教教条,而遭反动派迫害,失去大学任教的资格。1837年以后隐居乡间达三十五年之久。1839年,发表《黑格尔哲学批判》,标志着他已转变成唯物主义者。187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宗教的本质》、《宗教本质讲演录》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