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赫哲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赫哲族赫哲族人口为4245人。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散居于附近县的一些村镇。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奇楞和赫真2个方言。现在只有50、60岁以上的人还能讲赫哲语,其他人由于与汉族人的长期交往已都使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现已经基本不信仰萨满教了。 077 赫哲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4245人(1990年),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饶河、抚远等县沿江地带,少数居住在佳木斯市和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的村镇。使用赫哲语,无文字,通用汉语文。明朝时属于野人女真的一支,康熙2年 (1663)赫哲之称最早见于《清实录》,黑斤、赫真等名均为不同之音译,与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等东北古代民族有渊源关系。在清代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具有反抗侵略的光荣传统,抗击过沙俄、日本的侵略。赫哲族主要从事渔猎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口增加了三倍多,1956年在抚远县下八岔建立了民族乡。“依玛坎”是历史上传下来的说唱文学,是民族史诗。还流传“说胡力”,是寓言、童话、神话、传说的通称。赫哲族实行氏族外婚制,一夫一妻。成人去世行土葬,婴儿死去悬置树上。过去以鱼皮制衣,冬季以犬挽雪撬为交通工具,相信万物有灵。 赫哲族Hezhezu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少数人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佳木斯市。本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现有人口4 245人(1990年)。使用赫哲语,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由于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早年,鱼是赫哲族衣食的一个主要来源,捕鱼的方法多种多样,仅钩捕方法就有十多种。捕鱼使用的船只,早年是桦树皮制造的,几十年前才开始使用木船捕鱼。狩猎得到的猎获品也是赫哲族衣食的重要来源之一。赫哲族男女衣服原多用鹿皮和鱼皮制作,足穿鱼皮及狍、鹿腿皮做的靰鞡,内絮靰鞡草。本世纪后,大部分人以棉布为衣,辅之以鱼、兽皮衣。冬天头上多戴狍头皮帽,夏天多戴桦树皮帽子。赫哲族人民日常吃鲜鱼、兽肉,还将鱼、肉加工、晒制成各种鱼、兽肉干,以备常年食用。招待客人的菜也以鱼居多,如清炖鲤鱼、咸大马哈鱼以及别具风味的“炒鱼毛”(类似于鱼松)。赫哲族住宅是用桦皮、兽皮、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子)。夏季构木而居,冬天则凿地为“地窨子”,有穴居的遗风。较普遍地住泥墙草顶房屋。冬季踏滑雪板或驾狗拉雪橇为交通工具,夏季以桦皮船、舢板从事捕鱼和运输。 赫哲族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饶河等县沿江地带。人口1476人(1982年),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主要从事狩猎捕鱼。信奉萨满教。抗日战争结束时仅剩300余人,在人民政府扶助下,经济、文化事业有所发展,人口增多,目前虽是中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但和其他民族享有完全平等的民族权利。 赫哲族少数民族之一。赫哲,亦作赫真、黑斤、黑津等,词义有“窝集”说、“东方”说、和“下游”说等。又自称“那乃”、“那贝”、“那尼敖”,均为“本地人”、“土人”之意。现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桦川、富锦等县沿江地带。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无文字,一般使用汉文。其经济生活曾以渔猎为生,鱼是衣食的主要来源,冬季则猎取毛皮兽以为辅助经济。善于使用狗拉雪撬。其族源,可追溯到隋唐时的黑水部,辽金时的五国部,元明时的兀者和水鞑靼,明清时期的使犬部。清康熙初年,始以“赫哲”族称见于史册。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先后 派兵征抚黑龙江中、下游,各部相继归附,部分赫哲先人即被南迁编入满洲八旗。十七世纪中叶,曾英勇抗击沙俄入侵者,给予沉重打击。后来有的被编为旗佐,移驻三姓(今依兰)等地;未被编旗的氏族则设“姓长”、“乡长”管理。直到解放前,处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迫下的赫哲人民,贫病交加,人口减少,只剩下三百余人。解放后,给这个濒临灭亡的民族带来了生机。随着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人口增加,人民的生活不断提高,呈现出日趋兴盛的景象。 赫哲族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饶河等县沿江地带,和汉族杂居。人口1,476人 (1982年)。与东北古代居民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有密切的族源关系。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清代通用满族语文,现通用汉语文。信仰萨满教。行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的习俗。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解放前,处于军阀、地主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压榨下,濒于民族灭亡的边缘。解放后,重建了家园,获得了民族平等的权力。民间有丰富多彩的说唱文学 (依玛坎)、民间故事(说胡力)、音乐和美术。鱼是食物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开始发展养殖业,修建了鱼池、紫貂场。建立了一批中小学和卫生所。 赫哲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和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区是街津口、四排和八岔3乡。现有4245人(1990年)。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东北古代民族肃慎系统的挹娄、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与其祖先有渊源关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文献,意为居住在“东方”与江“下游”的人们。没有文字,通用汉文。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基本通用汉语。过去主要从事渔猎经济,现以渔业为主,沿江居住的赫哲人,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能手;不论春夏秋冬,都能捕到各种鱼。民间说唱文学“伊玛堪”广为流传,内容丰富。解放前,赫哲族人口从30年代的3000多人,急剧下降到东北解放时的300来人。解放后人口不断增长,使一个濒临灭绝的苦难民族,获得了新的青春。1978年近千人,1982年1400多人,1990年增至4000多人。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赫哲族因地区不同,自称有“那贝”、“那乃”、“那尼傲”等, 史称“黑斤”、“黑真”等。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沿江地区。少数在抚远镇、勤得利、苏苏屯、佳木斯和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境内。1,476人(1982年)。名称始见于清康熙初年《清圣祖实录》及《皇清职贡图》。与东北古代居民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有密切的族源关系。历史上曾因穿鱼皮衣和使犬,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是我国北方以捕鱼为主兼事狩猎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解放前,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 生活困苦, 人口大最死亡,濒于民族灭亡的境地,只剩下三百余人。操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无文字。清代通用满族语文, 现通用汉语文。信仰萨满教。婚姻行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的习俗。民间有丰富多彩的说唱文学(依玛坎)、民间故事(说胡力)、音乐和美术。赫哲族聚居区世称“三江平原”,河流交织,土地肥沃,以鳇、鲟、大马哈鱼最为著名。以捕鱼为主, 鱼是衣食的主要来源。冬季常以狩猎毛皮兽为辅助经济。解放后,党和政府发放大批贷款和生产补助费, 无偿地发给渔猎生产工具和粮食、衣物等,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1959年, 大部分赫哲族加入国营农场,编入渔业生产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近年来,开始发展养殖业,修建了鱼池、紫貂场。随着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赫哲族人民的生活得到很大提高,住上新房舍、点上电灯、建立起一批中、小学和卫生所,本民族的教授、教师、医生和其他技术人员正在成长。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3县、市,少数居住在勒得利、苏苏屯、佳木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7县境内。人口为4640人(2000),其中男2289人,女2351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7人,大学本科165人,大学专科310人,中专344人,高中597人,初中1595人,小学1140人,扫盲班18人,未上过学121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98人,采掘业2人,制造业21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人,建筑业6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7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22人,金融、保险业2人,房地产业1人,社会服务业14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5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4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29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5人,专业技术人员40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8人,商业、服务业人员32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94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0人。赫哲族因分布地区不同,曾有不同的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赫哲族。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推行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大量死亡。抗日战争胜利前,赫哲族只有2000~3000人,到1949年前夕,只剩下300余人。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的民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