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暑zhongshu高温环境下,人体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正常人的体温由大脑皮层、间脑、延髓及视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管理。人体产生的热通过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而散失,从而维持适当的体温。当外界温度过高,长时间日晒、湿热或空气不流通的高温环境等阻碍了散热时,就会发生中暑。中暑按轻重分为:(1)先兆中暑:在高温或日晒下,出现头昏、耳鸣、胸闷、出汗、口渴、恶心等症状,这时只要改善环境,充分休息,症状很快会改善。(2)轻度中暑:体温达高于38.5℃时,除先兆中暑症状外,可有呼吸及循环衰竭早期症状。经及时处理,也会很快好转。(3) 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状,体温可高达40℃时,并有昏迷、痉挛及呼吸、循环衰竭,还可以出现热痉挛,导致低血钠、低血氯、低血钙及维生素缺乏。对一般中暑病人应改善环境,给予含盐饮料,以及口服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气丸。对重症中暑病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1)物理降温: 可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安放冰袋,并用50%酒精擦浴。(2)药物降温:氯丙嗪、非那根各25毫克,加生理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1~2小时滴完,3小时后可重复使用。如效果不好,可加用10毫克地塞米松。(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每日入水量需达3000毫升。(4)有循环衰竭时,应早期加用毛地黄药物。(5)有脑水肿时,及时应用脱水剂。重要的是加强宣传,大力提倡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发生中暑。 中暑sunstroke and heatstroke暑热或暑湿内郁, 侵扰心神, 蒙闭清窍, 致高热神昏的病证。《元亨疗马集》中记载的黑汗和热痛均系此病。黑汗首见《肘后备急方》。《司牧安骥集》:“浑身肉颤汗如浆, 先去尾尖十字劈”, 即急性中暑。热痛首见《司牧安骥集》。《元亨疗马集》:“良马虽然千里程,忽萦热病不惺惺; 口中似火多频卧, 眼内如砂不转睛。”即慢性中暑, 多因暑热炎天, 负重劳役, 奔走过急; 或田间耕种, 烈日曝晒; 或厩舍狭窄, 通风不良,潮湿闷热;或车船运畜, 过度拥挤。暑热或暑湿之邪,由表入里,传入营血, 卫气郁闭, 开阖失常, 内热难泄,热积心胸,侵扰心神, 伤津耗液而发。根据病情急缓, 分急性型和慢性型。 中暑Zhongshu指人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工作,由于体温调节机能不适应,使体热不能适当散发而引起的高热症。 中暑长时间曝晒或高温环境作业,引起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失衡导致体液代谢和电解质紊乱的急症。轻者有低热、大汗、恶心呕吐,脉快和血压下降称之为热衰竭;重者高热、昏迷称之高热中暑;因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发生热痉挛。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静脉补液,用冰降温,人工冬眠等治疗。 中暑中兽医病症名。《元亨疗马集》称“黑汗风”。与现代兽医学中热衰竭类似。是受暑热熏蒸,心肺热极,气滞血瘀的一种急性热病。症状为神昏头低,目瞪痴呆,浑身肉颤,汗出如浆,气促喘粗,行如酒醉,口色赤紫,脉象洪数。治疗以清热解暑、宁心安神为原则。方用香薷散;针放舌底、耳尖、八字、尾尖和鹘脉等血。 中暑机体在异常气象条件(高温、强热辐射,或高温、高湿等)下,发生以体温调节障碍为主的急性疾病。按发病机理分四型:1.热射病;2.热痉挛;3.热衰竭;4.日射病。按临床表现分三型:1.先兆;2.轻症;3.重症。国外按热对人体的效应分八类: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汗腺不分泌、普莱克利热(Prickly heat)、无汗症、过热和热射病。参见“农业”中的“中暑”。 中暑病名。古称“中暍”。指高温季节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症见突然闷倒,昏不知人,或身热烦躁,气喘不语,牙关微紧,或口开齿燥,大汗或无汗,脉虚数,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治疗应立即将患者移至凉爽通风处,以避瘟丹等方药灌服,并可配用针刺、刮痧,冷水擦浴等法。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