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暑zhongshu

高温环境下,人体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正常人的体温由大脑皮层、间脑、延髓及视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管理。人体产生的热通过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而散失,从而维持适当的体温。当外界温度过高,长时间日晒、湿热或空气不流通的高温环境等阻碍了散热时,就会发生中暑。中暑按轻重分为:(1)先兆中暑:在高温或日晒下,出现头昏、耳鸣、胸闷、出汗、口渴、恶心等症状,这时只要改善环境,充分休息,症状很快会改善。(2)轻度中暑:体温达高于38.5℃时,除先兆中暑症状外,可有呼吸及循环衰竭早期症状。经及时处理,也会很快好转。(3) 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状,体温可高达40℃时,并有昏迷、痉挛及呼吸、循环衰竭,还可以出现热痉挛,导致低血钠、低血氯、低血钙及维生素缺乏。对一般中暑病人应改善环境,给予含盐饮料,以及口服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气丸。对重症中暑病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1)物理降温: 可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安放冰袋,并用50%酒精擦浴。(2)药物降温:氯丙嗪、非那根各25毫克,加生理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1~2小时滴完,3小时后可重复使用。如效果不好,可加用10毫克地塞米松。(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每日入水量需达3000毫升。(4)有循环衰竭时,应早期加用毛地黄药物。(5)有脑水肿时,及时应用脱水剂。重要的是加强宣传,大力提倡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发生中暑。

中暑sunstroke and heatstroke

暑热或暑湿内郁, 侵扰心神, 蒙闭清窍, 致高热神昏的病证。《元亨疗马集》中记载的黑汗和热痛均系此病。黑汗首见《肘后备急方》。《司牧安骥集》:“浑身肉颤汗如浆, 先去尾尖十字劈”, 即急性中暑。热痛首见《司牧安骥集》。《元亨疗马集》:“良马虽然千里程,忽萦热病不惺惺; 口中似火多频卧, 眼内如砂不转睛。”即慢性中暑, 多因暑热炎天, 负重劳役, 奔走过急; 或田间耕种, 烈日曝晒; 或厩舍狭窄, 通风不良,潮湿闷热;或车船运畜, 过度拥挤。暑热或暑湿之邪,由表入里,传入营血, 卫气郁闭, 开阖失常, 内热难泄,热积心胸,侵扰心神, 伤津耗液而发。根据病情急缓, 分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中暑 证见发病急骤,高热神昏, 目瞪头低,四肢无力, 行走似醉, 气促喘粗, 浑身出汗; 继则突然昏倒,卧地难起, 目光狰恶, 眼球突出, 神情恐惧,肌肉震颤, 肢体抽搐。口色赤紫, 唇干舌燥; 脉象洪数或细数。治宜清热解暑,安神开窍。急用凉水冲头。方用消黄散或止渴人参散(《元亨疗马集》)加减: 党参(原方用人参)、芦根、葛根、生石膏、茯苓、黄连、乌梅、甘草、蜂蜜。神昏加石菖蒲、远志; 四肢抽搐加钩藤、菊花; 狂躁不安加茯神、朱砂。针鹘脉、太阳、耳尖、尾尖穴。并结合大量输液。
慢性中暑 证见精神沉郁,耳耷头低, 眼闭不睁,呆立如痴; 四肢倦怠, 行走无力, 步伐不稳, 形如酒醉,身热气喘, 大便干燥, 小便短黄; 继则倒地昏睡。口色鲜红, 口津干涩, 脉象洪数。治宜清暑化湿。方用香薷散或清暑香薷汤加减。针鹘脉、太阳、耳尖、尾尖穴。并用凉水冲头。
速将病畜移至通风阴凉处, 饮凉水,保持安静。

中暑Zhongshu

指人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工作,由于体温调节机能不适应,使体热不能适当散发而引起的高热症。
原因 人在代谢中要释放大量热能,这些热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通过皮肤辐射、对流、传导及汗液蒸发方式向外发散,从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在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情况下,人体主要通过前三种方式散热;而在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情况下则主要是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但是,当外界温度太高,特别在潮湿和无风条件下从事剧烈运动,则由于体内产热增加,而汗液蒸发困难,使体温急剧增加而发生中暑。另外,在阳光直接照射下,由于红外线的作用,使脑膜和脑组织充血,颅内温度升高也会发生中暑。
症状 轻度中暑只有头晕、头痛、耳鸣、口渴、眼花、全身无力和恶心等感觉。严重者除有上述症状之外还有胸闷、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甚至出现肌肉痉挛、突然昏迷或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
处理 对轻度中暑患者应迅速让其离开炎热环境,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同时还要饮一些浓茶或淡盐水。对严重患者除采用上述措施之外,还要进行物理降温,如用冷水、冰块或酒精擦身。如果出现昏迷,除用手掐或针刺人中穴之外,还应马上送医院抢救。对肌肉痉挛患者应及时补充淡盐水,以纠正水盐代谢失调。为预防中暑,在炎热的夏季运动除要穿浅色运动服之外,还要戴太阳帽以免太阳直接照射头部,同时还要适当补充一些淡盐水。

中暑

长时间曝晒或高温环境作业,引起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失衡导致体液代谢和电解质紊乱的急症。轻者有低热、大汗、恶心呕吐,脉快和血压下降称之为热衰竭;重者高热、昏迷称之高热中暑;因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发生热痉挛。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静脉补液,用冰降温,人工冬眠等治疗。


中暑

中兽医病症名。《元亨疗马集》称“黑汗风”。与现代兽医学中热衰竭类似。是受暑热熏蒸,心肺热极,气滞血瘀的一种急性热病。症状为神昏头低,目瞪痴呆,浑身肉颤,汗出如浆,气促喘粗,行如酒醉,口色赤紫,脉象洪数。治疗以清热解暑、宁心安神为原则。方用香薷散;针放舌底、耳尖、八字、尾尖和鹘脉等血。


中暑

机体在异常气象条件(高温、强热辐射,或高温、高湿等)下,发生以体温调节障碍为主的急性疾病。按发病机理分四型:1.热射病;2.热痉挛;3.热衰竭;4.日射病。按临床表现分三型:1.先兆;2.轻症;3.重症。国外按热对人体的效应分八类: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汗腺不分泌、普莱克利热(Prickly heat)、无汗症、过热和热射病。参见“农业”中的“中暑”。


中暑

病名。古称“中暍”。指高温季节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症见突然闷倒,昏不知人,或身热烦躁,气喘不语,牙关微紧,或口开齿燥,大汗或无汗,脉虚数,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治疗应立即将患者移至凉爽通风处,以避瘟丹等方药灌服,并可配用针刺、刮痧,冷水擦浴等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