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赖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赖希分类:【文化精萃】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社会批评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性革命”理论的奠基者,“生命能”的发现者。1897年出生于奥地利的德意志-乌克兰人居住区。1918年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系,成为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1920年加入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192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致力于精神分析运动,在维也纳创办“精神分析疗法研究班”,赢得了“最优秀的治疗专家”的声誉。1927年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并与其他激进的精神分析学家一起成立了“社会主义性卫生和性科学研究学会”,试图把社会主义政治和精神分析疗法融合起来,同时建立社会主义性卫生诊所,希望通过这些机构,把完成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任务同完成心理革命、性革命的任务综合在一起。1930年移居德国,并加入德国共产党。在德国建立了更多的社会主义性卫生诊所。德国共产党指责他过多地强调性的观点是非马克思主义的,1933年将其开除出党。此后,由于其见解同弗洛伊德正统派的观点发生矛盾也被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开除。1957年死于美国。赖希力图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以创建一种新的理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其理论体系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他的性格结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性格结构是由三个独立发挥作用的层次构成的统一整体,但它们不再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 “自我”和“超我”,而是表层、中间层和深层。表层即“社会合作层”,又称为“性格的上层建构”,它的宗旨在于控制人的本能冲动。中间层即“反社会层”,它由各种原始的、粗野的和毁灭性的冲动组成,相当于弗洛伊德那里的“无意识”和“本能”。赖希认为,只有当健康的本能冲动受到压抑时,才会形成这一中间层。深层即“生物的核心层”。它有两种本能冲动形成,一是性欲冲动;二是自然的社会性冲动。它们本身并没有破坏性的成分,而是充满了善和爱,人的那些处于中间层的破坏性冲动仅是本能被压抑的衍生物。作者认为,他的“性格结构”理论可以去“补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缺陷,从而可以正确说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经济发展过程是怎样转化为意识的这一难题。由于“性格结构”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用这一理论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是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赖希的主要著作有:《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性格分析》、《性革命》、《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 《性道德的突破》、《什么是阶级意识》、《青年人的性斗争》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