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轿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轿子

轿子始于何时不详。《史记·夏本记》有“山行乘”的记载,有人认为就是轿,宋时称舆。《汉书·严助传》有“舆轿而踰 (逾)领 (岭)”之句。唐人严师古注:“服虔曰: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服虔是东汉时人。可以说,早在夏时就有轿子,沿用至汉。至迟东汉时已有轿子,是用于山区、隘道的交通工具。到宋时乘轿之风兴起,平原地区也有人乘轿。据说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率领大军包围了辽的南京(今北京)就是坐在轿内督战指挥的。此后,不仅官员乘轿,平民百姓中的妇孺乘轿者也逐渐增多。宋宫廷用的轿有十几种,官吏用的也有多种。一般装饰豪华,用四人或八人抬。民间小轿则装饰简朴,一般用两人抬。


十六抬式喜字凤舆

轿子

旧时一种交通工具。起源于汉代的舆轿。舆轿原是一种有轮的手推小车,这种小车行平路易,逾山难。隋唐时期,去轮加杠,改推为抬,演变到五代定型为轿子。四川轿子分官轿、花轿、街轿、长途轿4种。宋代四川始有官轿,官轿造型华贵,专供官吏出巡、上任时乘坐。根据官职大小,官轿有二人抬、四人抬、八人抬三种区别。花轿供妇女婚嫁时乘坐,因装饰华丽,民间称为 “彩轿”街轿是城市民间短途代步工具,制作比官轿、花轿简单,轿体较轻。长途轿为黑轿壳,轿身短小,形似鸭篷,川西人民俗称为 “鸭篷轿”。轿子是四川古、近代陆路交通中官、民常用的客运工具,20世纪30年代处于鼎盛时期。1937年,全省有轿子45636乘。40年代初,因人力黄包车兴起,城市短途客运由车代轿,轿子开始走向衰落,1949年减至200多乘。50年代后,全省轿子绝迹。

轿子

旧时交通工具,流行于全省各地。轿子由车演变而来,中间一个方形棚子,供人坐用,棚前以布做的帘子作门,两边插有供人肩抬的轿杠,由二人、四人或八人抬起行走。民间和小官的轿子一般由两人抬,中官四人抬,大官八人抬,称“八抬大轿”。轿子的用途不同,装饰也就不一样。官轿上绣表示官阶的标志。一般作行脚工具的为青布或竹篾编织的小轿。过去民间称男子结婚为“小登科”,登科就能做官,所以结婚时新郎坐“官轿”,新娘则坐“花轿”,轿衣为红色绣花,故又称“红轿子”。上面多绣荷花、鸳鸯、牡丹、喜鹊、喜字等吉祥图案。也有用鲜花扎成花轿的,称 “生花轿子”。媒人或上亲则坐青布小轿。轿子虽然是一种极不平等的人抬人的交通工具,但轿夫亦有尊严,他们对置于肩膀上的抬轿扁担十分看重,作为他们肩膀的代表,任何人不能在上面跨过。落轿时,轿夫将轿杠一头压下,坐轿人从轿杠上跨出,如从轿扁担上跨过,便被视为从轿夫头上跨过,视为莫大侮辱,常因此发生纠纷,即使坐轿人被殴打,也认为是坐轿人无礼。轿子在新中国建立后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被取消。

轿子

古时亦称担子、肩舆等。迎娶新娘的一种工具,流行于各地。担子、肩舆在《唐会要》、新旧《唐书》、《新五代史》、《宋会要》、《宋史》均有记载。据《世说》、《晋书》,肩舆的使用早在唐宋之前。然娶亲用担子则始于宋朝。至迎娶日,儿家以车子或担子发迎客引至女家门。山东民间轿皆为木结构,约一米见方,高约两米,上有尖顶,下有底板,轿顶和四周覆以轿帷。轿杆大都5米左右,一般用4名抬轿人,称为“四人抬”,大娶时亦有用“八人抬”。娶亲时轿子一般租赁。轿分为花轿和官轿。(1)花轿:为新娘备用,华丽庄重,轿衣以红布为底,上绣各种戏剧人物、花卉、珍禽异兽,轿顶四周和边沿垂着流苏,并装饰着龙凤呈祥的彩塑。(2)官轿:为新郎备用,多以蓝布或绿布为底,装饰较朴素简单。迎娶时轿内东西不一。黄县等地,娶亲时女家送两个瓷盆于轿内。官轿中盆内放对鱼(面做)和两面镜子,象征“喜庆有余”;花轿中盆内放对桃(面做)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高寿,镜子则为避邪之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