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辞赋流变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辞赋流变史》

台湾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著者李曰刚,前中央大学教育系中国文学辅系毕业,曾任新加坡义安学院中文系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系主任等职。该书原为作者所撰《中国文学流变史》第二编“辞赋史”。除总论外,共有七章组成,依次为骚赋(楚辞)、短赋(荀赋)、古赋(汉赋)、俳赋(魏晋南北朝赋)、律赋(唐宋赋)、散赋 (宋赋)、股赋(明清赋)。著者对各种赋体的命名、渊源、特质、作家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作者认为,辞赋远承古《诗》之“赋”义,近得楚人之“骚”体,并与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游说辞令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屈原被放逐后,将平日学《诗》所得之铺采摛文、设辞托讽的工夫,发为骚辞,以抒其忠君忧国、伤时疾俗之愤,由外交名流一变而为辞赋开山祖师。至汉代一统,社会得三百余年之长治久安,捭阖纵横已无所施,于是一般文人学士乃移其简练言辞之心力,转而用于雕琢辞藻,歌颂太平盛德,以博帝王欢宠,而为干禄进身之阶。所以辞赋特盛于两汉,而陆贾,主父偃辈,在《汉书·艺文志》中被列于纵横家之林。
该书对辞赋的流变、各类辞赋的特质作了尤为详细的考察。作者认为,辞赋创始于楚辞,肇名于荀子、宋玉。大抵屈偏写志,荀多体物,宋玉则以铺采为宗,各有其特色。后代作家崇其所向,消长不一。综其流变,约可分为骚赋、短赋、古赋、俳赋、律赋、散赋、股赋等七种类型,与时推移,由盛而衰、变本加厉,逐渐消失讽谕之义。其中骚赋,短赋虽同产生于战国,而前者具江汉浪漫之作风,缘情托兴,怨慕凄切,辞致近于淫丽;后者禀河朔贞刚之气,敷理隐比,事义回环,态度近于严肃。古赋盛于两汉,虽然侈丽闳衍,尚不失古意。俳赋盛于魏、晋、南北朝,但重声华工整,已远离风雅。律赋盛于唐,专以平仄谐和、对偶巧妙为能事,置情志于不顾。散赋盛于宋,虽不尽废对偶,然或用长句、或用短句,纯以散文气势行之,专尚说理,不拘字句、格律。股赋盛于明、清,兼律赋、散赋二者而糅之,于对偶中杂入八股句法,寓骈于散,以俳为偶,虽形式完美,而桎梏性灵,亦赋体之末流也。作者认为,赋当以楚辞为正则,自汉魏而后,愈趋愈下,而走向没落之路。全书材料丰富,条理分明,对辞赋的嬗变勾勒出一条较为清晰的轮廓。在辞赋类别的分析方面也颇富启发意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