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辽上京遗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辽上京遗址

辽代早期的都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始建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三年(公元918年)。为五京(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之一。其周长约14000米,分南、北两城。北部的皇城为契丹族居住区。平面略呈折去两角的方形。黄土夯筑的城墙周长约6400米,残高约9米。城上有马面。墙的东、西、北三面(南面已被河水冲毁)各辟一门,门外修筑瓮城。城内主要遗迹有宫殿区(即大内)、官署、佛寺、作坊、府第及窑址等。宫殿区在城内中央的小山岗上,其四周建有围墙,残高1米左右。内部的宫殿遗址十分清晰,主殿在最高处,它的后面排列着整齐的小型建筑台基;南部的汉城为汉族、渤海族、回鹘族等居住区。其平面略呈直角梯形。城墙建筑十分粗陋简单,既无瓮城,也无马面。现存的城门分布在东、南、西三面。城内主要遗迹有市楼、官署、宗庙、居址和作坊。后两者占大多数。上京遗址的遗物主要是皇城东南部寺庙中的石雕像及遗址内其它地方出土的陶器等器物。石雕像高4.2米,据传为天雄寺内的菩萨像。陶器有碗、盘、盆、罐、瓶等。这些用品具有中原地区及仿中原地区的用品的特点,还有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如陶器中的辽三彩、牛腿瓶、蓖纹陶器及仿定窑的瓷器和粗白瓷器等。除此外,在一些陶窑址还发现了支钉、匣钵等窑具。上京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辽代城市建筑的演化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61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6 辽上京遗址

辽代上京临潢府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由北面皇城和南面汉城组成。皇城系契丹族统治者所居,呈方形,由内、外两层城垣组成。皇城东西长1720米,南北1600米,夯土筑墙,残高6—10米,有四门,南门已为河水蚀毁无存,其余犹存。门外有瓮城,城外绕护城河,河外为堤。宫殿庙宇规模宏大,天雄寺、崇孝寺、天长观、国子监、孔子庙、节义寺、安国寺遗址尚存。皇城正中偏北高台即大内遗址。入承天门,可见开皇、安德、五銮殿遗址。向北,有后宫和东西对称的五排宫殿遗址。汉城位于皇城之南,为平民所居,亦方形,周长6公里,土筑城墙,残留三段,高4米。上京城外有南塔和北塔,也是研究辽代建筑和文化的珍贵文物。

辽上京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林东镇南。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兴建,天显元年 (926)扩建。初名皇都,天显十三年改称上京,为北 方游牧民族在草原上兴建的第一座京城,标志着草原社会文明的新发展。分为南北二城。北为皇城,契丹贵族居住区。城垣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1720米,周长约6400米,残高6—10米,黄土夯筑。现存南 西、北门址三处,门外均有瓮城。东、西、北面墙上有马面。国子监、孔子庙、天雄寺、崇孝寺等遗址尚可考见。皇城正中偏北岗丘上为大内所在地,有低垣,南北600米,东西300米。有开皇、安德、五銮等宫殿遗址。大内东部、东南部有官署、佛寺、作坊遗址。南城即汉城,为汉族、渤海族、回鹘族聚居地。除少数官署、庙宇外,多为民宅、作坊、店铺,并有少量市楼遗迹。城中南北二塔尚在。南塔筑于城南山坡,八角七层密檐式砖塔,高25米,塔身外表有佛、飞天、菩萨等浮雕;北塔位于城北山坡,六角五层密檐式砖塔,现存四层檐,高约10米。另有一缺首红砂岩观音造像,残高4.2米,体态优美,衣饰线条流畅。出土文物中有中原地区白定瓷器和辽国仿定瓷器,还有辽三彩、牛腿瓶和篦纹陶器等。辽上京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辽代城市建筑、文化特征具有重要价值。

辽上京遗址

古都遗址。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始建于918年,初名皇都,后改称上京。辽国是由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上京由汉城、皇城、大内三部分组成,方圆约9公里。汉城在南,为汉、渤海、回鹘等族人居住区,有官署、寺院、商肄、民居及驿馆等建筑;皇城在北,是契丹族居住区,有官署、府第、寺庙、搭设帐篷区;大内在皇城中央,即宫廷所在。都城北区所留建筑遗迹较多。城墙残高6米许,皇城各门及瓮城遗迹犹在。大内宫殿建于岗阜上,原基岩突出平地,四周有宫墙护围。从遗址来看,当年上京是很繁华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