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近代建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09 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大致分为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到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前夕;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四个发展阶段。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建筑对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开始形成了新的建筑体系。二十世纪初,中国开始有了第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建筑师。“五四”运动后直到30年代,中国近代建筑开始繁荣,一些大城市出现了高层建筑,中国建筑师队伍开始壮大,建筑事务所增多,建筑教育发展了。抗日战争时期,建筑事业停滞了,只是在重庆和大后方有一些发展,抗战胜利后才开始恢复建设活动。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出现,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中国的传统建筑在发展中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时的传统建筑在数量上仍占优势,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中小城镇与大城市的旧区。在整个近代建筑的发展趋势上,西方引进的建筑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形成了具有近代新功能、技术、风格的新建筑体系,并逐步发展成为近代建筑的主流。中国近代建筑类型主要有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三大类。居住建筑在大城市部分地区向新型建筑过渡。工业建筑中逐步淘汰了木构架厂房,向砖木混合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过渡。公共建筑到了20世纪30年代,各种类型已陆续建设齐全,并出现了具有当时国际水平的高大建筑物。在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中,出现了有近代功能的民族形式建筑。中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有砖木混合结构、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三种基本形式。在建筑施工技术上,还没有形成大范围的近代化建筑的生产能力。中国近代的建筑风格,主要有外来形式的建筑风格和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两种,都反映在新型建筑体系中,是近代建筑风格发展的主流。西方建筑风格的各种流派,在不同时期先后交错地在中国近代建筑中体现出来。帝国主义国家单独占领的城市,建筑形式与风格较为单一,如哈尔滨、青岛。帝国主义共同占领的城市和租界地,各种建筑风格混杂交错,如上海、天津的公共租界建筑,在发展中形成了折衷主义风格,并开始向现代主义建筑过渡。近代建筑运用民族形式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南京、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公共建筑中,出现了一批不同形式的民族形式建筑作品。整个近代建筑的发展过程,是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中国建筑开始了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建筑师们已经探索、追求在建筑上的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与民族风格的统一,并且取得了一定进展。

近代建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