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词jindai ci
鸦片战争前后至“五四”前夕的词创作。这是中国古典词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出现了大量的词作家和词作,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词的研究、词的理论建树,词籍的整理受到普遍重视,并卓有成就。
与同时期的诗文、小说界的革命相比,词坛始终未打出革命的旗号,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们对词重视不够。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进步文人和政治家写了大量的优秀词篇,反映了历史大转折时期人们的社会思想动态。龚自珍的词,与他的诗文一样,暴露了中国社会之危机。林则徐、邓廷桢的词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国家危亡日甚一日,仁人志士忧心如焚,出现了大量倡言抵御外敌、斥责清廷丧权辱国、呼唤变革图强的词作,如黄遵宪、秋瑾、柳亚子和南社诸词人的词,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甘屈辱的堂堂正气,只有南宋的爱国词能与之相匹。他们的创作为近代词输进了新鲜血液。
在近代词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常州词派。该派崛起于清嘉庆年间,一反专在词的声律格调上着力,一味追求清空醇雅的浙派词风,强调词的比兴寄托,一时和者众多。至清中叶,周济发展、完善了该派理论,进一步推尊词体,并着重提倡词的“论世”作用,提出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主张,对词脱离浙派的形式主义轨道,与现实社会结合,发挥其社会功能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常州派词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这一时期要求密切文学与现实关系的历史总趋势,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就总体而言,他们仍多注意词的形式,过于追求含蓄蕴藉的美学趣味。该派重要作家有庄棫、谭献、陈廷焯、王鹏运、文廷式、朱孝臧、况周颐等,他们的词作带有一定的伤时感事的现实内容,但都不免流于拟古之病。王鹏运、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被称为晚清四大词人,他们承接常州派余绪,但不墨守常州派,希望有所开拓和突破。此外,这一时期在词坛上不傍门户,较有成就的两大家是项廷纪和蒋春霖。项词辞意婉转,风格幽深,病在题材狭窄。蒋词才大气雄,艺术上刻意追求,很具特色。
这一时期在词的理论建树、词籍的整理和校刻方面都较前人大大进了一步。其中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这一时期最出色、最重要的论词专著。前二者的词论袭常州派而有变。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则熔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洋文论为一炉,自成体系,带有鲜明的近代色彩,其影响远及“五四”后的现代文坛。在词籍的整理与校刻上,近代人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如王鹏运的《四印斋所刻词》及《宋元三十一家词》、江标的《灵鹣阁汇刻宋元名家词》、吴昌绶的《双照楼刊影宋元本词》,还有朱孝臧的《彊村丛书》及《湖州词征》等,在汇集词集、搜辑遗佚、流传善本、校勘讹误等方面,都有很大贡献。此外,这一时期在词律、词韵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