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连台本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连台本戏指京剧剧目中的一剧分数本,连日接演的大戏。连台本戏这种形式在中国戏曲中是有传统的,在北宋时期上演的《目连救母》杂剧,需连演8天,可算是最早的连台本戏了。清代宫廷中编演的《昭代箫韶》、《劝善金科》、《升平宝筏》等宫廷大戏,也是连台本戏。清乾隆年间进京的徽班中,三庆班即是以演连台本戏著称的。京剧中的连台本戏,是首先在上海兴起来的。清同治八年(1869),上海丹橘茶园上演的十本《五彩舆》,是上海连台本戏的开始。后来连台本戏一度成为海派京剧的特点。连台本戏刚出台时,深受观众欢迎;但到后来,连台本戏一味靠内容的荒诞离奇、布景的光怪陆离来吸引观众,无任何艺术性可言,也就渐渐失去了观众。连台本戏故事情节曲折,高潮迭起,文词通俗,场面热闹,容易吸引观众,但它容易产生内容庞杂、粗制滥造的毛病。要利用这种形式、必须进行严肃的艺术整理和加工,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1996年,上海京剧院推出的三本《狸猫换太子》,可以说是京剧连台戏中的优秀之作。 连台本戏戏曲术语。可连续上演多本戏曲的剧目。主要特点是情节曲折、故事连贯、文武结合。清代北京曾上演《三国志》、《雁门关》、《水浒传》等整本大戏,每天仅演其中一二单出,连续多天演完,为早期的连台本戏。后来,上海曾上演《狸猫换太子》、《火烧红莲寺》等剧,天津稽古社曾上演《西游记》等剧。连台本戏一般要连续上演多日、数月,甚至一部连台本戏多达三四十本以上,演出时间更长。由于情节连贯,内容通俗,后又增加机关布景,在艺术上有所突破,一度曾为观众喜闻乐见,演出效果也很好。 连台本戏戏曲名词。戏曲剧目中一种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南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汴梁 (今河南开封),“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 《目连救母》 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目连戏在元、明、清、民国演出不衰,不断变化发展,连台演出甚至可达半个月、1个月,还有48天的。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北京剧坛常有连台本戏的演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就以擅长连演整本大戏著称。当时清宫廷所编制的许多昆、弋大戏,如 《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 等,都是连台本戏。同治以后,上海上演 《狸猫换太子》、《火烧红莲寺》 等连台本戏。由于故事连续,通俗易懂,有文有武,排场热闹,连台本戏很受观众喜爱,但这种形式也往往有内容庞杂、艺术粗糙的毛病。 连台本戏戏曲名词。戏曲剧目中一种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汴梁(今河南开封),“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目连戏在元、明、清、民国演出不衰,不断变化发展,连台演出甚至可达半个月、1个月,还有48天的。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北京剧坛常有连台本戏的演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就以擅长连演整本大戏著称。当时清宫廷所编制的许多昆、弋大戏,如《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等,都是连台本戏。同治以后,上海上演《狸猫换太子》、《火烧红莲寺》等连台本戏。由于故事连续,通俗易懂,有文有武,排场热闹,连台本戏很受观众喜爱,但这种形式也往往有内容庞杂、艺术粗糙的毛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