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通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通变tongbian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发展因革的范畴。“通”指文学发展的因袭,即继承;“变”,指文学发展的变化,即创新、革新。“通变”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通变之谓事”,“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原是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一般规律的。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始用之于文学发展。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习玩为理,事久则读,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昭明太子萧统《文选序》云:“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刘勰的《文心雕龙》则专设“通变”一篇。论述文学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通变中国古典美学术语。艺术发展规律的概念,包括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变革的关系。认为艺术创作既要继承传统的体制和义理,又要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社会时代的审美要求,是一种辩证的艺术发展观。 通变见 《易通变》。 通变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指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主要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在当时的文坛上,“竞今疏古”的风气盛行,普遍存在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的倾向。刘勰反对这种诡诞求奇的文风,主张“还宗经诰”,因,而提出了“通变”说。“通变”并非复古,而是主张探知本源,做到“通则不乏”,“变则可久”、清人纪昀曾对此评论说:“齐、梁间风气绮靡,转相神圣,文士所作,如出一手,故彦和以通变立论。然求新于俗尚之中,则小智师心,转成纤仄。……故挽其返而求之古。盖当代之新声,既无非滥调,则古人之旧式,转属新声。复古而名以通变,盖以此尔。”(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这话深得刘勰补偏救弊的用心。不过复古和“通变”并不能划上等号。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是“通变”精意之所在。“通变”是理解文学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清代叶燮在《原诗》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个道理。他用大量的文学史实证明,文学演变总的说来,是步步向前演进的,但其发展的过程来源,则有时因变而得盛,也有时因变而致衰。其所以衰,正是由于或泥古或追新而不知“通变”之缘故。刘勰的话,针对六朝而言,所以强调“参古定法”,强调继承传统的一面;叶燮则是有感于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论而发的,所以强调革新的一面。补偏救弊,虽各有所侧重,但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