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tonghuo jinsuo
收缩流通过程中的货币量或减少纸币的发行量。其主要措施是增加税收,压缩预算支出,冻结工资,提高银行的贴现率和紧缩信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通货紧缩与经济发展周期紧密相联。在繁荣阶段,各种信用普遍膨胀,货币的需求量减少而供应量增加。但经济危机一旦出现,银行停止长期贷款,提高贴现率,向企业催还贷款;企业也停止赊欠,要求现金交易。这时,市场上便出现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失业者增加。这种通货紧缩在进入复苏阶段之后会有所松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货紧缩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政府为减缓通货膨胀而采取的一种对策。通货膨胀政策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反危机措施。通货膨胀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但不能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另外,货币购买力降低,会使目前的消费增加而储蓄减少,从而对长期投资的增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通货膨胀还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使对外收支恶化。因此,通货紧缩成为资产阶级政府减缓通货膨胀的一项对策。这时,通货紧缩不一定意味着货币供应量的绝对减少,而是货币供给增长速度放慢,从而使通货膨胀率降低。通货紧缩政策可以对通货膨胀和物价猛涨起到抑制作用,但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会使利息率上升,导致投资成本的提高和投资规模的缩小,经济增长放慢而失业者增加。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往往交替使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政策,而以通货膨胀为主,通货紧缩只是一种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