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逸周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逸周书

周代历史文献汇编。原名《周书》、《周史记》。十卷。作者不详。西汉刘向说此书是“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即孔子删定《尚书·周书》百篇之后,还余下七十一篇。到东汉中期许慎作《说文》,晋郭璞注《尔雅》引用该书时,称之为《逸周书》,所以要加一“逸”字于前,是为了区别《尚书》中的《周书》。唐修《隋书·经籍志》又称此书为“汲冢书”,从此以后,宋欧阳修的《新唐书·艺文志》、《太平御览》、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元黄奭的《汲冢周书序》,都称《周书》为《汲冢周书》,直到明杨慎才恢复《周书》的旧名,定为《逸周书》。学术界一般认为,把《逸周书》称为《汲冢周书》是不恰当的。因为在《汲冢周书》出现以前,本有《周书》存在,即古本《逸周书》。到“汲冢书”出现以后,有人把“汲冢书”的杂书、《周书》及“不识名题”的七篇残书,割裂成篇,补充进去,因有“汲冢书”的成分,遂改称《汲冢周书》。今本《逸周书》是七十一篇,晋孔晁的《逸周书注》今存者四十二篇,可明显地看出有二十九篇是后人将“汲冢书”中的《周书》内容塞进了原来的《逸周书》。对此,宋李焘的《逸周书考》、丁黼的《逸周书跋》、王应麟的《玉海》、明杨慎的《逸周书序》、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谢墉的《逸周书序》都有辨正。
今本《逸周书》是十卷七十篇,加上《序》一篇,符合《汉书·艺文志》所记录的七十一篇之数。但其中缺《秦阴》、《九政》、《九开》、《刘法》、《文开》、《保开》、《八繁》、《箕子》、《耆德》九篇,实际上只有六十二篇,篇名上都有“解”字,据说是晋五经博士孔晁注解此书时加上的。《逸周书》篇目如下:《度训解》、《命训解》、《常训解》、《文酌解》、《籴匡解》(以上为卷一);《武称解》、《允文解》、《大武解》、《大明武解》、《小明武解》、《大匡解》、《程典解》、《程寤解》(以上为卷二);《酆保解》、《大开解》、《小开解》、《文儆解》、《文传解》、《柔武解》、《大开武解》、《小开武解》、《宝典解》、《酆谋解》、《寤儆解》、《武顺解》、《武穆解》(以上为卷三);《和寤解》、《武寤解》、《克殷解》、《大匡解》、《文正解》、《大聚解》、《世浮解》(以上为卷四);《商誓解》、《度邑解》、《武儆解》、《五权解》、《成开解》、《作𨿅解》、《皇门解》、《大戒解》(以上为卷五);《周月解》、《时训解》、《月令解》、《谥法解》、《明堂解》、《尝麦解》、《本典解》(以上为卷六);《官人解》、《王会解》(以上为卷七);《祭公解》、《史记解》、《职方解》(以上为卷八);《芮良夫解》、《太子晋解》、《王佩解》、《殷祝解》、《周祝解》(以上为卷九);《武纪解》、《铨法解》、《器服解》、《周书序》(以上为卷十)。
《逸周书》叙事上起周初文王、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刘知幾认为它的内容,“有明允笃诚、典雅高义;时亦有浅末恒说,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史通·六家》)。朱右曾说:“此书虽未必果出文、武、周公之说,要亦非秦汉人所能伪托,何者?庄生有言:‘圣人之言,以参为验,以稽为决,一、二、三、四是也。’周室之初,箕子陈畴,周官分职,皆以数记,大致与此书相似。”(《逸周书集训校释》)他们都肯定了《逸周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郭沫若根据甲骨金文,指出:“《逸周书》中可信为周初文字者仅二三篇,《世俘解》即其一,最为可信。《克殷解》及《商誓解》次之”,“《世俘解》除文字体例当属于周初以外,其中所记社会情形与习尚,多与卜辞及古金中所载者相合”(《古代用牲之最高纪录》)。此外,《度邑解》、《作𨿅解》两篇,记周公营建洛邑之事,比《尚书·召诰》、《尚书·洛诰》和《史记·周本纪》的记载都详,可以看出周灭殷后对于统治“殷顽民”确实费了不少苦心;《王会解》列举许多古部落民族的名称;《职方解》详述九州的人口、山川、物产;《谥法解》可以知道谥名起于周初;《文政解》记武王告管叔、蔡叔,要以周政来统治殷人,这些都是研究西周社会史的极好史料。
《逸周书》的整理工作,尚无人系统去做。可以参考的古代各家之说,有王念孙《逸周书杂志》四卷(在《读书杂志》内),陈逢衡《逸周书补注》廿二卷(道光乙酉刻本),丁宗洛《逸周书管笺》十卷(道光刊本),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十卷(湖北崇文书局本),朱骏声《逸周书集训校释增校》一卷(载《国粹学报》),庄述祖《尚书记》七卷(《云自在庵丛书》本),洪颐煊《读书丛录逸周书》一卷(传经堂本),于鬯《逸周书校记》二卷(《香草校书》卷九、卷十),俞樾《周书评议》一卷(《群经评议》卷七),孙诒让《周书斠补》四卷(光绪庚子自刻本),刘师培《周书补正》六卷、《周书略说》一卷(《刘申叔先生遗书》本),陈汉章《周书后案》二卷(排印本)。此外单篇注释散见于文集笔记及新出杂志者尤多。如能综合众说,成为集解,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逸周书

书名。记载周史之先秦古籍。该书原名《周书》。《战国策》 和 《史记》 引用其文,皆称《周书》。《汉书·艺文志》称之为 《周史记》。《说文解字》始称其为 《逸周书》,以别于 《尚书》 中的《周书》部分。《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称之为《汲冢周书》。盖以为此书系西晋太康二年 (281) 得于汲郡魏安釐王冢中,故名 《汲冢周书》。至明代,杨慎主张恢复旧名,正式定名 《逸周书》。是书作者不详。西汉刘向认为 《逸周书》 是 “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注百篇之余也” (唐颜师古 《汉书注》引语)。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 《史通·六家》 中提到:“又有《周书》 者,与 《尚书》 相类,即孔氏刊约百编之外,凡为71章。” 此书作者大概为西周初人,亲历武王灭纣等事,在世先于孔子。其文类似 《今文尚书》,一部分系战国秦汉时人所伪托。《逸周书》流传至今,历时3000余年,篇目文字脱误很多。今本《逸周书》 10卷,正文70篇,《序》 1篇(晋代五经博士孔晁为之作注解时,给每篇篇名加“解” 字),今实存62篇。《逸周书》记事,上起周文王、武王,下迄东周的灵王、景王,着重叙述西周初期历史。所载内容较 《尚书》、《史记》 所记更详细。文中提到纣王淫乱、文王告诫武王、武王伐纣克殷、周公营造洛邑招安殷民、辅佐成王执政、作《諡法》首创周文王之谥义传之后代、西周车服制度等与西周帝王活动有关的大事。《逸周书》最早的注释本是晋代孔晁作的 《逸周书注》,但早已残缺不全,仅存42篇传至后代。

逸周书

书名。原名《周书》。七十一篇。为先秦古籍。多数为战国时拟周代诰誓辞命之作。文字多脱误。其中《克殷》、《世俘》、《作雒》、《度邑》等篇史料价值较高。晋孔晁作注。清代有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孙诒让《周书斠补》、刘师培《周书补正》、陈汉章《周书后案》等。

逸周书

十卷。《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中记载此书于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得于魏安釐王冢中,故旧本称为《汲冢周书》但《晋书·武帝纪》及《荀勗传》、《束晳传》中载汲郡人所得竹书七十五篇具有篇名,并没有《周书》;而杜预《春秋集解·后序》中汲郡诸书的目录中亦无《周书》,可见该书并非出于汲冢。许慎作《说文》、马融注《论语》、郑玄注《周礼》时都引用过《周书》,且均在汲冢之前,知为汉代相传之旧。从晋至唐初该书仍被称为《逸周书》,其相沿称汲冢者,大概源于梁任昉得竹简漆书后示于刘显,刘显认为是孔子删书之余,后人未予审察以误传误,修订《隋书》者采用了这种说法。陈振孙《书录题解》记《逸周书》共七十篇,另有叙文一篇在后。在流传过程中许多篇目今已佚失,如《史记·楚世家》所引《周书》“欲起无先”、《史记·主父偃传》 所引的 《周书》“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汉书》 引 《周书》“无为创首将受其咎”等十一篇中文,今本皆无有。观李焘所作跋中已有“脱烂难读”之语,大概宋时的版本已如此了。

《逸周书》

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 原名《周书》。《汉书·艺文志》载共71篇,今传本共分10卷,正文70篇,其中11篇仅存目录而无文字。42篇有晋王经博士孔晁所作的注。另有序1篇。正文按年代早晚排序,记载周文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及景王共8代史事。今传本有10多种,其中以元代嘉兴路学宫1354年刊本最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