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道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30 道家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初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老子是其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经典著作有《道德经》、《庄子》。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鄙视君臣父子之道,提倡出世,与儒墨鼎足而三,形成明显对立。老子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否定古代神权说,以道解释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提倡道德自然,秉要执本,清静无为,守雌守柔,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以道为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以德为人的内心具有的品质,认为上德不德、民性素朴、善恶相对,无欲为道德;推崇贵柔、知足、不争、不敢为天下先;提倡少私寡欲、减损知识、涤除玄览的修养方法。庄子强调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的性质。提出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张。提倡无差别境界的品德,主张彼是相因说、是非不能知、和之以是非的善恶标准观,追求圣人无情、主人无己、真人不以人助天的理想人格,讲求缘督以为经、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道家思想发展到战国晚期,与名、法思想结合,成为 “黄老之学”。 193 道家见14130条。 道家daojia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流派。以道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并为世界的终极本原,故称之为道家,创始人为老子。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关尹、庄周、彭蒙、田骈等,其主要著作为《老子》、《庄子》。道家学派在哲学上以虚无无形的道为世界的根本,认为天下万物来自道,又回复到道,而道自身则永恒存在。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道当作世界的本原。同时,又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强调柔弱胜刚强。并提出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及以少胜多的政治军事策略原则。在政治上,道家主张实行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向往回复到无文化的所谓“纯朴”的原始社会。道家学派肇始于老子,庄子继承发展,形成老庄之学。同时,从老子学说中又分化出另一支脉——黄老之学。黄老之学融合道、儒、名、法诸家学说,提倡无为政治,西汉初盛极一时。道家不仅是先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而且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上,道家哲学为官方儒家所吸取,如宋明理学;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个时代的主导思想,如汉初的黄老之学和魏晋玄学。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道教和佛教两大宗教思想的发展。 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学派。因以“道”为宇宙本原,故称。创始人为老子。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他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主张“攘弃仁义”,实行“无为而治”;赞同愚民政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应使人民无知无欲;提出并发挥了“柔弱胜刚强”的阴谋权术和处世哲学,对法家的“术”治思想有较大影响。老子之后,有杨朱的“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的“为我”学说。再后,约与庄子同时,出现了道家的几个流派,其中具有调和色彩的宋钘、尹文学派,其政治思想逐渐向法治转化,是形成早期法家的重要环节。庄子向往的是人与禽兽共处的社会;主张“弃人间”,过“无知”、“无欲”的生活。他反对任何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主张“绝圣弃知”,“掊斗折衡”,反映了既不满现实又无可奈何,力图保全自己的思想。道家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影响深远。法家韩非曾吸收其辩证法思想和权术思想,加以改造。战国中期,道与名、法思想结合,形成“黄老之学”,为汉初统治者遵奉。东汉末年又形成道教;魏晋时,与儒家合流,成为玄学。宋明理学家吸收其部分思想。另外,不少政治家往往继承了道家权术思想。 道家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哲学学派。西汉司马谈始称“道德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老子为开创者,提出以“道”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以贵柔守雌为特征的思维方式,主张回归“自然”。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论,倡导并天地、齐物我、逍遥游的精神境界。杨朱、宋钘、尹文、慎到、田骈,乃至申不害、韩非均对道家思想有吸收和宣扬。两汉有黄老之学流行,魏晋有以道释儒的玄风大炽,隋唐有以道释佛的佛学思潮,宋明理学对道家思想有指斥,也有吸取。道家学说构成与儒学相抗衡和相补充的重要学术流派,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大。 道家战国至秦汉时期与儒、墨对立的一个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过程、本原及规律。主张清静无为,绝圣弃智,反对礼仪,鄙弃“尚贤”。庄子发展了原始道家的思想,认为道“无所不在”,强调道从无生有、变幻莫测。主张万事万物没有高下、大小、是非、美丑、贵贱、寿夭的区别、“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思想发展到战国晚期演变为黄老思想,以道为本,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主张随时势发展,“应物变化”。西汉初年,黄老之学受到统治阶级推崇,盛极一时。至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之风渐衰。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以及道教的产生起过很大作用。其清静避世思想为隐士逸民所欣赏,成为失意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原始道家哲学具有极高的价值。道家思想日益与儒、佛思想互补、合流,魏晋玄学、宋明道学(或称理学) 即是这种合流的产物。道家思想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哲学、政治、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道家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列子》、《文子》。 道家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形成的学派。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称为“道德家”。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始称“道家”。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源。他从“道法自然”,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的观念出发,主张实行“无为而治”。提倡以“柔弱胜刚强”,对统治的权术进行了总结,为统治者如何驾驭天下提供了重要原则。(参见“老子”。)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对“道”进一步作了唯心主义的阐释,更强调“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性。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把老子对立面可以转化的思想引向相对主义。(参见“庄子”。)战国时代,庄子是老子所创道家的正统继承者,在庄子之前或同时,宋鈃、尹文等也受道家思想影响而与老庄观点相近。另外道家又与名、法合流逐渐形成黄老之学。西汉初,黄老之学曾受到统治阶级推崇而盛极一时。至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黄老之学渐衰。其后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以及道教的产生有很大影响。魏晋时玄学盛行,王弼、何晏等以老庄解释儒家经典。佛教传入中国后,学者用老庄思想解释佛经。宋明理学提倡儒家道统,排斥佛道,但对道家学说仍有所吸取。道家思想源远流长,曾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等产生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