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道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19 道藏

道教经书的总集。包括经戒、科仪、符图、炼养等经书,及子部群籍。道教经籍的集录始于南北朝。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辑成《三调经书目录》,共1228卷,为最早的《道藏》书目。《隋书·经籍志》著录经戒、服饰、房中、符箓等共1216卷,唐开元间 (713—741),崇玄馆道士编成《三洞琼纲》(又称《开元道藏》),共3744卷(一说5700卷,一说7300卷),一时广为流传。后经唐末五代之乱而亡逸。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王钦若受命主编《宝文统录》,收道教典籍4359卷。后张君房领修《道藏》,增至4565卷,按三洞四辅分类,以千字文编次,于天禧五年(1017)缮写七部,称《大宋天宫宝藏》,奠定了后来《道藏》的编纂体例。徽宗政和(1111—1118)年间,设立经局,修校《道藏》,增至5481卷,雕版印行,称《政和万寿道藏》,是为印本之始,金、元各藏均以此为本。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道士孙明道辑成《大金玄都宝藏》6455卷。元代《道藏》由宋德方、秦志安等主编,增至7000余卷,亦称《玄都宝藏》。以上《道藏》几经兵燹和抑道运动,均已散佚。现存的有明英宗正统十年 (1445) 由邵以正校刊的 《大明正统道藏》,5305卷,分装480函,仍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编。还有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张国祥刊行的《万历续道藏》181卷,分装32函。清代蒋元庭、彭定求均编有《道藏辑要》,闵一得编有《道藏续编》。近人翁独健所编《道教子目引得》,为 《道藏》索引之最完备者。

道藏

道教经书总称。唐玄宗开元(713~741年)年间敕修,辑成经目《三洞琼纲》,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一说五千七百卷,或七千三百卷),后遭唐末五代之乱而亡佚,世称《开元道藏》。宋、金、元时皆重修,而以宋政和 (1111~1118年) 时所修为基础。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刊有《正统道藏》,达五千三百零五卷;万历三十五年 (1607年) 续修道藏,有 《万历续道藏》,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清代亦有增补。道藏内容丰富,除道教经书外,尚涉及自然科学内容,为中国文化著名典籍之一。

道藏

道教经籍总集。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遣使搜访道经,饬令诸臣按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体例,编修成藏,称《三洞琼纲》,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一称五千七百卷)。天宝七年(748),诏传写以广流布,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道教经籍总集,因编成于开元年间,亦称《开元宝藏》。其后因社会动乱、兵火之毁,传写之《道藏》几经搜集编定又散佚无存。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命宰臣王钦若总领道士修校,撰成篇目,名《宝文统录》。王钦若又推荐张君房依三洞纲条,四部录略,再次修校成藏,因其函目起于《千字文》之天字,终于宫字,称《大宋天宫宝藏》,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天禧三年(1019),写录成七藏。徽宗又诏令搜访道教遗书,经崇宁、大观年间修撰,政和年间(1111—1117)镂板刊印,称《政和万寿道藏》,道藏刊板始于此。金明昌年间,提点冲和大师孙明道奉诏镂椠《大金玄都宝藏》,共六千四百五十五卷,计八万三千一百九十八册。泰和二年(1202),金藏毁于火。元初道士宋德方倡刊道经,秦志安于乃马真后称制第三年(1244),刊竣,称《玄都宝藏》,凡七千八百余卷。至元十八年(1281),道教在《老子化胡经》引起的僧道之争中遭败,诏令除《道德经》外,道书和道经尽毁,元藏经板遂焚,道经一时亡佚甚多。明成祖即位后,即敕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张宇初殁后,由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其事,正统九年(1444)刊板,次年事竣,名曰《正统道藏》,共五千三百另伍卷,经夹本,四百八十函,以《千字文》为目,自天字至英字。万历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奉旨搜访缺漏,编刊《万历续道藏》,一百八十卷,三十二函,自杜字至缨字。《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保存至今。
正、续《道藏》收有经籍一千四百柒十三种,其编辑体例采用道教传统的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三洞指洞真、洞玄、洞神,各指其传授系统。据《道教宗源》,洞真系天宝君所说经,为大乘;洞玄系灵宝君所说经,为中乘;洞神系神宝君所说经,为小乘。此三君各为教主,天宝君为洞真教主,灵宝君为洞玄教主,神宝君为洞神教主。另据《道藏经目录·凡例》称:由元始天尊所出的经典,均收于洞真部,上清经系属之;由太上道君所出的经典收于洞玄部,灵宝经系属之;太上老君所出的经典收于洞神部,三皇经系属之。三洞是道藏最重要的部类。四辅是太玄、太平、太清和正一的总称,也是对三洞的解说和补充。太玄是洞真之辅,太平是洞玄之辅,太清是洞神之辅,正一部通贯三洞和三太,为六部之补充。三洞四辅是一种反映道经传承系统的分类,但由于年代久远,道经日增,传授系统混乱,因此正、续《道藏》对各经籍的分类,已见混乱。如上清经有误入正一部者,度人经有误入洞真部者,诸子注疏有误入洞真部者。三洞之下又按道书实际内容分为十二类,即: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灵、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等。
按照现代的科学分类法,今人朱越利曾将《道藏》所收经籍区分为二十七类,即:哲学类,一百四十九种;佛学类,五种;经诀类,四百二十六种;符图类,七十二种;戒律类,三十种;论注类,一百种;神谱类,四十九种;仪范类,一百七十二种;颂章类,三十五种;法术类,六十种;术数类,三十四种;兵法类,四种;诗文集类,四十二种;神话类,五种;图画故事类,一种;乐谱类,二种;传记类,七十六种;地志类,十八种;游记类,二种;古化学类,八十八种;中医类,十一种;中药类,八种;内炼类,一百六十五种;养生类,六十三种;古性医学类,四种;古科技类,三种;综合类,十六种。其中有些经籍在分类中跨类重出。
《道藏》的内容庞杂,收录的道教以及同道教有关的著作十分丰富,许多古籍,尤其是一些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赖有《道藏》才得以传留至今。今本《道藏》为明正统和万历年间刊刻,其中还保存一些宋版著述,可供版本校勘之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以涵芬楼名义,据北京白云观藏正、续《道藏》影印,缩改为石印六开小本。每经夹本二页并为一页,凡一千一百二十册。1977年台湾艺文印书馆和新文丰出版公司相继影印了正、续《道藏》。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以上海图书馆所藏明版《道藏》为底本,对于涵芬楼《道藏》作了校补改讹,联合影印发行新版《道藏》十六开三十六册,为目前通行的《道藏》最完善的版本。

道藏

道教典籍的总集。刘宋陆修静广为搜集道书,编为《三洞经书目录》,总一千二百八十八卷,是道藏最早的结集。唐玄宗下诏搜访道经,辑成《开元道藏》,凡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宋真宗时由张君房主持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宋徽宗时增编为《万寿道藏》并首次将全藏刻板印行。金代由孙明道主持增修成《大金玄都宝藏》。元代编成的道藏也称《玄都宝藏》。现有道藏为明代张宇初、张宇清主持编修的《正统道藏》及张国祥增补的《万历续道藏》,合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清彭定求选择道教典籍中精要,编成《道藏辑要》。

道藏

道教典籍总集。道书从东汉末陆续出现,其汇集则始于六朝,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载道书1200余卷;南朝宋道士陆修静于泰始3年(467)广搜道书,加以整理甄别,将其中经戒、方药、符图等1228卷分为“三洞”,编成《三洞经书目录》,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础。《隋书·经籍志》记载有经戒301部,服饵46部,房中13部,符箓17部,共1216卷。唐代道教鼎盛,玄宗收集古今道书,饬令崇玄馆道士编成《开元道藏》,为道教史上第一部道藏。唐末遭兵焚,经籍亡佚。宋、金、元皆编有不同名称的道书总集。但元世祖忽必烈于1281年下令除《道德经》外,所有道书、印板均予烧毁。现在流行的为明代正统年间辑印的《大明正统道藏》5305卷,和明万历年间辑印的《万历续道藏》180卷,共计5485卷。道藏分类为三洞(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四辅(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十二类(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内容不仅包括历代道书、道家著作及历代注释,历代著名道士文集,而且包括诸子百家著作、医药卫生类著作及史传地志著作。“儒书、医书、阴阳、 卜筮、诸子百家皆与焉。”(元至之:《道藏尊经历代纲目》)《道藏》不但是道教文献的集大成,而且是一部超大型中国思想文化史丛书。在学术文化史上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道藏

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无编辑者姓名。道家经典之汇集,始于六朝,汇辑成“藏”,则在唐代开元中。藏经刊印始于宋徽宗年间的《万寿道藏》,后来金元各藏均以此为蓝本。明代《正统道藏》一千四百二十六种,五千三百零五卷,《万历续道藏》五十种,一百八十卷,共收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即现在的通行本。全书分正续两部分,前部分分类较细,有 “洞真部”(包括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箓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表奏类) “洞玄部” (以下小类从略)、“洞神部”、“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乙部”。《道藏》收书内容十分庞杂,这是由于道教形成与尊崇人物的复杂性影响之结果。道教形成于东汉,由于奉老子为教主,所以可说植根于春秋道家学派;道家又称说黄帝,因此有关黄帝的著作及黄老学派著作均收录为道书,包括道家诸子著作及注本、号称黄帝撰著的许多哲理、兵家、医家著述以及道教教义、符箓、仙传、山志等大量文献。其收书驳杂,虽受到历代批评,但其特点不容忽视,第一收书多而全,确为道教著作之大全,第二,所收教外古籍多 “儒书古本”(钱大昕语),可以利用校勘、辑佚古籍。有些著作还有其它方面的价值,如《长春真人西游记》是有关我国西北地理的重要著作,炼丹类著作又为研究中国化学史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炼气修真类又存有生理体育等史料。有明正统中刊续万历中刊本,民国十二年至十五年 (1923—1926) 上海商务印馆据明正统本续万历本影印。1957年至1977年,台湾中华道教会用影印本重印,并增辑明清以来散佚道书十五种。198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三十六册影印本。

道藏

道教典籍的总集。从魏晋至唐宋,都有整理与结集。现在所能见到的是明成祖永乐四年 (1406)诏43代天师张宇初编修,后其弟张宇清续编,至正统十年 (1445) 刊成的。总计5,305卷,称为《正统道藏》,加上万历时第50代天师张国祥校刊的《续道藏》,共5,485卷,《道藏》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类:(一) 历代道书,包括神仙、内外丹、符篆、科仪、戒律、方术及道教类书; (二) 道家著作及历代注释;(三) 医药卫生著作; (四) 诸子百家著作,包括儒、墨、名、法、兵、纵横、杂、小说、术数等; (五) 历代著名道士文集; 此外还有史传、地理、天文、生物等方面的著作。《道藏》不仅是道书的总集,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大系。为了便于了解和检阅《道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组织人员,历时数年编撰了《道藏提要》一书,1991年出版。

《道藏》

道教典籍的总汇。713年至741年辑成经目《三洞琼纲》3744卷。1010年编道教经典目为《宝文统录》,共4359卷,后又领修道经增为4565卷。于1019年缮写7部,称《大宋天宫宝藏》。1102年至1106年重加校补,增至5387卷,称《崇宁重校道藏》。1111年至1118年设立经局,雕版印行增至5481卷。金代刊于道经为1190年,辑成6455卷。元藏刊于1244年,增为7800余卷。现存的是1445年刊成的《正统道藏》,共5305卷;1607年辑印的《万历续道藏》180卷,分装32函,共5485卷。20世纪20年代所藏《明藏》1120册,70年代中国台湾缩印为精装60册。1988年上海缩印精装36巨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