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邹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33 邹衍

战国思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一作驺衍,齐人。曾在稷下著书言治乱之事。历游魏、燕、赵等国,面折公孙龙,名重一时,受到诸侯“尊礼”。学究天人,雄于辩口,号“谈天衍”。创“五德终始”说和“大九洲”说,认为中国只是世界九洲之一。提倡“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限”的研究方法;赞成“辩”,认为“辩”的作用是“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旨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但反对名家关于名的察辩,认为名家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悖,巧譬以相移,引人声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汉书·艺文志》著录《邹子》49篇。又《邹子终始》56篇,唐颜师古注: “亦邹衍所说”。皆失传。


028 邹衍约前305—前240

战国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人。曾到过魏、赵、燕等诸侯国,皆受到很高的礼遇。他的学说在当时的“王公大人”中很有影响,但“其语闳大不经”,终不能行于世。他对天文地理都有很广博的知识,并由此推论出他的哲学思想,被时人称为“谈天衍”。著作已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对其学说有概要的论述。在哲学上他把当时阴阳家“五行相胜”的观念运用于对历史变迁的解释,提出了“五德终始”的历史观。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五行的这种关系叫作“五行相胜”。邹衍认为,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自然现象,同时也象征和预示着历史的变动和朝代的更替。历史被理解为这样一种必然的、周而复始的过程。邹衍的哲学方法是一种经验外推的方法:“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邹衍关于自然现象与社会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符应”关系的观念,成了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他的历史观,也成为以后很多统治者论证其政权合理性的工具。

邹衍约前305~前240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亦作“驺”。战国末齐国(今山东淄博)人。曾游学稷下。后历游魏、赵、燕等国,皆受到礼遇和尊重,一度为燕昭王师。提出“五德终始学”说,把春秋战国时代流行的“五行”说,附会到社会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王朝的更替上,认为历史的变化发展是五行之德转移循环。按他的说法,黄帝是土德,夏禹是木德,商汤是金德,周文王是火德,而将来代周的一定是水德。后来秦始皇就采用此说,把秦朝定为水德。他还提出“大九洲”说,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因其语“尽言天事”“闳大不经”,被时人称为“谈天衍”。《汉书·艺文志》著录《邹子》49篇,已失传。

邹衍约前305—前240

战国时阴阳家。齐稷下学者。时人号称“谈天衍”。其人思想闳阔,由小推大,由近思远,以为时人儒者所谓之“中国”,“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史记·孟荀列传》)对于历史之发展,亦上究其原,“先序今以上至黄帝”,“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同上)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论著终始五德之运”(《汉书·郊祀志上》)。其说空阔迂远,王公大人多不能行之。然颇尊重其人,在稷下学宫,每冠其首;“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史记·孟荀列传》)著作有《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即《五德终始》※),《主运》,《大圣》,《重道延命方》等,均失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