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83 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 (今山东)人。世称“后郑”。少为乡啬夫,学今文《易》和 《公羊》学,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后从马融学古文经。党锢事被禁后,遍注群经,喜综合,以不同为同,破除家法传统。伦理思想倾向于儒家。平生著作达百余万字,所注群经以 《毛诗笺》、《三礼注》入《十三经注疏》。另注 《周易》、《论语》、《尚书》和纬书;又作《发墨守》、《箴膏肓》、《起废疾》,以反驳何休。并撰《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均佚。 141 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少好学,不乐为吏。初入太学受业,学今文经;后从扶风马融学古文经,遂博通群经,融会贯通,并为之作注。平生著述百余万言。先注《周礼》,次《礼记》、《仪礼》、《古文尚书》、《论语》、《毛诗》,最后注《易》。所撰经注,立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首先提出从声音求训诂的方法,以本字破假借字,采取“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的原则,突破经籍中的文字难关。在中国语文学的发展上起到上承 《尔雅》、《毛传》,下启《释名》、《声类》的作用,影响深远。后世与许慎并称。 郑玄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后汉献帝建安中征拜大司农。为后汉经学之集大成者。他还采用历史比较法,将汉代的典章制度同经籍中的典章制度比较参证,对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多所阐发。又为汉律作注释。曹魏时,天子明诏:“律文解释,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平生著述达百余万字。除注《周易》、《论语》、《尚书》外,尤以《毛诗笺》、《三礼注》的影响最大。对《诗经》除笺注外,另撰《诗普》三卷。又作《文艺论》、《驳五经异义》等,已佚。参见“哲学”中的“郑玄”。 郑玄127~200东汉训诂学家,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少为乡啬夫,掌听讼,收赋税。后人太学受业,通习经传。又西入关,师事名儒马融,攻古文经。游学至40余岁始归乡里。因党锢之祸被禁而杜门不出。聚徒讲学,弟子多至千百人。潜心著述,为当时名儒。党锢禁解,屡得朝中征辟为高官,皆辞不就。郑玄长于古文经,而不专主一家,能兼采今文经说,故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所注《周易》 、《尚书》 、《毛诗》 、《仪礼》、《礼记》、《论语》等,为学者宗仰,至今传习不废。其注经传,务求允当。尤精于名物训诂。心知经书中文字有假借,往往取本字解释,疑难之处涣然冰释。其学术后代尊之为“郑学”。 郑玄127—200亦作“郑元”,或称“郑司农”。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学派的创始人。字康成。北海高密(今高密)人。为别于郑兴、郑众父子,世称“后郑”。八世祖崇,哀帝时尚书僕射。玄少为乡啬夫(管农税之小官),不乐为吏,常诣学官。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事扶风马融。马融亦一代经师,门徒数百人。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幸于一次考论的机会,始从融“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方喟然:“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后汉书·郑玄传》)玄学成归里,客耕东莱,学徒相随者数百千人。后禁于党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著《公羊墨守》《左氏膏盲》《穀梁废疾》;玄乃针锋相对,“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何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同上书)古文经学由是益明,康成之名声益振。大将军何进为设几杖,国相孔融为设“郑公乡”,立“通德门”,黄巾义兵见玄亦拜,而不相扰。玄今古文经道通为一,其学虽以古学为宗,亦兼采今学以附益其义,世称“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刊改漏失”。玄遍注群经,著书满家,从学盈万,当时莫不仰望,称伊、洛以东,淮、汉以北,康成一人而已。玄注有《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今本《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均取郑注。其他则多散佚。清袁钧《郑氏佚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等多有辑本。其弟子门人所编《郑志》8卷、《郑记》1卷(有清人皮锡瑞之《疏证》与《考证》)亦为郑玄及郑学之研究资料。 郑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