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鄯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鄯善丝路重镇。汉西域狐胡国地,东晋隶前凉高昌郡,隋置鄯善郡,唐隶西州,宋属高昌回鹘,明代并入吐鲁番。乾隆二十四年(1759)建辟展城(今鄯善县城),设辟展办事大臣。三十六年(1771)又设辟展巡检。光绪二十八年(1902)置县,改辟展为鄯善。境内保存*土峪沟千佛洞、耶特克孜古墓群等古迹。 鄯善汉晋时期的西域国名。上古时期,其居民为短颅型,高颧骨、大眼窝、下巴前伸,为特种类型的欧洲白种人。战国时期,羌人开始迁居该地。汉朝初期,国名“楼兰”,与匈奴关系密切。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朝派勇士刺杀亲近匈奴的鄯善王安归,另立其弟尉屠耆为王,迁都罗布泊西南(今新疆若羌县米兰古城),始改国名为鄯善,并在西南的伊循城驻兵屯田,于是又有许多汉人居住在该地。东汉初年,佛教传入该地,该地除流行汉文外,又流行北印度的佉卢文,用以记录当地的语言——尼雅俗语,其语言夹有东伊朗语的成份,考古学家在该地发现了大量佉卢文文书。南北朝时,北魏征服该国,废除流传了500余年的鄯善王统,设立鄯善镇,驻兵镇守,并且赋役当地居民,完全如内地一般。不久,该地为吐谷浑所占,大批吐谷浑人迁居这里,迫使鄯善人北经焉耆,迁居高昌,于是一些鄯善地名出现于吐鲁番盆地;另有一部分人东迁哈密,创建纳职城。东迁洛阳的鄯善人都采用汉式姓氏“鄯”。隋唐之交,大批粟特九姓胡人在康国大首领康艳典率领下移居此地。唐朝中期,吐蕃经常出没于该地,一度曾为吐蕃属部萨毗播仙所占据,唐朝光复后,特设播仙镇,驻兵防备吐蕃,镇名即以萨毗播仙部落的名称命名。五代至宋初,又为突厥仲云部落和黄头回纥游牧之地。元明时期,黄头回纥统一该地,势力远及青海西部和河西走廊西部,改译为撒里畏兀儿。清朝统治时期,又有部分多浪人迁居于罗布泊周围。多浪人原是突厥的一部,今已融合于维吾尔族中。 鄯善古西域国名。本名“楼兰”。首府初在扜泥城(在今新疆若羌县治卡克里克附近, 现已沦为戈壁)。地多沙碛,少田,常寄田仰谷于邻国。居民游牧,能制兵器。产驴、马、骆驼。自西汉始为内地通西域的门户。元封三年(前108)附汉,但又阴附匈奴,为其耳目, 只有王弟尉屠耆降汉告状。元凤四年(前77),汉昭帝遣傅介子刺杀其王安归, 立尉屠耆为玉,改国名楼兰为鄯善,置都尉, 在伊循城(今罗布泊南岸密远)屯田, 属西域都护。王莽时,都善又附匈奴。东汉时,其王几次遣子入侍。三国时属魏。西晋时,封其王为归义侯。东晋时,先属前凉,后其王朝前秦, 受加封。南北朝时屡朝献于北魏。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任韩拔为“西戎校尉、鄯善王”。使镇守其地,比之郡县。隋大业五年(609)设鄯善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