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刚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金刚经佛经名。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卷,属于经藏般若部。现有姚秦*鸠摩罗什、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隋*达摩笈多、唐*玄奘、*义净等人翻译的六个汉文本,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平时我们说的《金刚经》,即是指这个汉译本。该经用“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三段论式,阐发了“凡是所相,皆是虚妄”,“实相者则是非相”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以及“应生无所住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宗教修养理论。罗什译本《金刚经》最后有一首偈颂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反映了《金刚经》的思想精华。《金刚经》是大乘经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典籍,在中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明成祖朱棣也曾编纂过《金刚经集注》,有的佛教徒甚至把《金刚经》当作全部佛法的代表来信仰、供奉。今六译本皆存于《佛藏》。罗什之首译,收入《半亩园丛书》。 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又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阐述佛家关于四大皆空的思想,提倡超脱之义,劝说人们不要留恋空幻不实之世。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教经名。一卷。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皆空幻不实,故不当执著或留恋于此现实界。有7种汉文译本,通行后秦鸠摩罗什译本。 《金刚经》属般若经类最早出现的大乘佛教经典,取喻而名。曾有多种译本,现存有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6种译本,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1卷。经中叙述,佛祖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回答长老须菩提时指出:人们要真正认识体证到世间万物都是无常、无我、无住,如梦如幻,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即智慧,便可以成佛、解脱。唐玄宗时,曾以《金刚经》代表佛教,与儒教的《孝经》,道教的《道德经》并行。明成祖朱棣曾编纂《金刚经集注》。后世一些佛教徒曾把它当作全部佛法的代表来信奉。中国佛教三论宗、天台宗、禅宗、唯识宗都把它当作重要典籍研习。 《金刚经》佛教经典。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梵文经典,传入中国后,由后秦鸠摩罗什大师系统地译为汉文。该经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在般若法会上与其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典,般若是释迦亲证空性体验,为不著行相的教理。师徒对话主要阐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应执著或留恋。该经在中国佛教界很受推崇,在信徒中普及很深,流传很广。 《金刚经》中国唐代雕版印刷的卷轴佛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世界上现存印有出版日期的最早雕版印刷品。该卷长1丈6尺,宽1尺,由7个印张黏接而成。卷末印有“咸通九年(即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题字。该卷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在敦煌千佛洞石窟中发现,1907年被A.斯坦因盗去,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