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临终关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临终关怀体现医学人道主义的一种行为。指社会各层面(政府、慈善团体、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工作者)组成的团队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全面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支持和照护,它不以延长临终者生存时间为重,而以提高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临终关怀的组织机构形式主要包括:(一)与医院一样的独立医疗设施;(二)附属于综合性医院的一个组成单位;(三)社区家庭式的随访医护。临终关怀在西方用“Hospice”一词表示,其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西欧的修道院,修女们为因奔波而疲劳不堪的旅人安置食宿,对濒死的游子则给予亲人般的照料,直至其死亡。现代临终关怀活动,始于英国的桑德斯女士,她于1967年创办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机构——伦敦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所。自此以后,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设施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我国从80年代起,在一些城市也先后建立了临终关怀所。现代临终关怀主要的道德内容有:(一)减轻病人因末期病症所引起的痛苦和不适,使病人置于较为安适的状态。(二)帮助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活得丰富、充实、有意义,让病人在濒死阶段保持平静和尊严。(三)在病人患病及去世后,为其家庭成员提供温暖的支持。它在医德方面主要体现为:一是注重整体医护,要求医护人员保持和维护患者的人格和生命的尊严,以真挚、亲切、慈爱的态度和语言接触病人,减轻其精神、社会、生命伦理等方面的苦楚,尽量满足他们的生理、心理需求。二是以控制症状、减轻痛苦为原则,把医疗从“治愈病人”转向安慰关心和照料病人,增加临终病人的舒适感,而非一味强调采取非常手段、不惜巨大代价去抢救。因而,主要是对病人实施姑息治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尽量避免已无实效的手术、药物治疗。三是十分强调心理、情感因素的作用。要求医护人员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对临终病人深切的同情心,帮助临终病人及其家属在死亡前、死亡过程中以及死后都能面对事实,从对死亡的恐惧、不安和忧虑中解脱出来,给死者和生者以慰藉。临终关怀活动反映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卫生事业的多层次、多渠道、全社会参与的趋势,它体现了人们对生命伦理观念的理性思考和关心、尊重、爱护人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为妥善处置临终病人这一长期棘手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既合乎伦理道德,又有利于社会、家庭和病人本身的新途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