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汇兑本位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一种形式。特点是:国内不得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币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货币同另一些实行金币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这些国家存放外汇或黄金储备。 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国内不流通金币,对外无限制供应外汇的一种金本位制。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通常将本国货币与另一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大量外汇准备基金,通过对外无限制供应外汇,以维持本国币值的稳定。采用此种货币制度,在对外贸易和财政金融等方面必然会受到与其相联系的金本位制国家的控制,在本质上是一种附庸的货币制度。一般为殖民地和附属国所采用。印度于1893年起,最早采用过这种制度,以后,菲律宾、马来亚、泰国、墨西哥、巴拿马等国也相继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家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国为整顿币制,以国外借款作为外汇基金,也采用了金汇兑本位制。1944年7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后,美国虽不再流通金币,但规定西方国家的货币必须同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并允许其他各国政府以美元向它兑换黄金,使美元和黄金一样作为各国货币和外汇储备。这实际上属于金汇兑本位制的一个变种。60年代后,随着美元不断出现危机,到1971年8月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并先后两次将美元贬值。于是,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宣布废止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至此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汇兑本位制崩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