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问题行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问题行为wenti xingwei

指青少年扰乱他人或障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不正常行为。其表现方式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外向型问题行为多表现为: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不遵守纪律,破坏古物,与同学不团结,不听从老师教育等。这一类行为带有干扰和破坏他人利益的行为表现,容易被教师或家长所发现。而内向型问题行为则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神经过敏,自卑孤僻等。这一类行为很少有干扰和破坏他人的作用,因此不易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科学研究证明,内向型问题行为比外向型问题行为要严重得多,尤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问题行为的原因极其复杂,它与自然素质和心理状态都有关系,不仅与气质、性格、情绪、需要有关,而且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家庭组合状况,教育水平,青少年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社会风气的熏陶等。研究问题行为,要注意问题行为与正常行为的区别:❶注意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生理机能、心理水平、认识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❷要注意区分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或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经过教育后能及时矫正的行为,不能视为问题行为。经常出现的、扰乱性大的、对正常秩序和学习影响严重的,要长期教育方能矫正的行为,才具有问题行为的性质。
❸注意问题行为与不法行为、变态行为的区别和联系。不法行为是从法律观点对扰乱和违反社会准则行为的判定。变态行为是因为心理失常所造成的行为异常。问题行为若失去教育,有可能是萌发不法行为的前奏;心理异常而失去控制,可能导致严重的行为变态。学校教育应重视问题行为的研究,矫正问题行为要准确了解问题行为的动机,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都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按照教育规律对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问题行为

指由情绪或情感障碍等导致的社会适应性困难的行为状况。依照其对社会影响性质和后果,可以把其区分为非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性行为两种类型。前者是指那些不适应社会规则但却不会影响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如过分胆怯、沉湎于幻想等;后者则指那些在生理、心理或社会等方面会对他人或社会构成现实或潜在性威胁和危害的行为,如抢劫、攻击、暴力伤害、结伙斗殴等。问题行为的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❶不良的社会环境;
❷动荡不安的家庭;
❸生物和物理学因素,如遗传、性别等。但社会环境应是最为主要的因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