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义利之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义利之辨yili zhi bian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关于义、利关系问题的争辩。义,指封建的仁义道德;利,指物质利益、功利。儒家重义轻利,但不否认利。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见利思义。孟子提出“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看来,利是引起社会混乱的总根源,如果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国家便会发生危险,必然导致争夺和战争。荀子则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墨家则义利并重。墨子的说法与儒家不同,他认为:“义,利也。”(《墨子·经说上》),主张义和利是一致的,提出“义利合一”、“志功合一”观点。所谓“义利合一”,就是讲仁义必须与人民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所以“志功合一”就是在评价人的行为时,要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考察。西汉董仲舒概括了孔孟的义利观,提出了“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论点,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他的这个观点对后来的影响很大,以后标榜仁义讳言财利遂成为支配观点。宋代,义利问题又展开激烈的争辩。程颢、程颐、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 (《二程语录》)朱熹以为分辨义利,“乃儒者第一义。”陈亮、叶适则认为道义和功利并不矛盾,功利体现在道义之中,离开功利无所谓道义。叶适指出:“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习学记言》)明清之际,王夫之、颜元等人都强调义利并重,反对董仲舒的观点。颜元还针锋相对地提出:“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在他看来,世界上全然不谋利计功者,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他又说:“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钓而不计钓鱼者乎?”(《言行录·教及门》)竭力提倡功利主义。 义利之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关于义利关系的辩争。义指封建道德,利指利益、功利。儒家先义后利、义重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梁惠王上》:“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西汉董仲舒主张“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道不急其功”。(《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墨家义利并重,《墨经上》:“义,利也。”宋以后反理学思想也持此说,明清之际的颜元强调“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四书正误》卷一)。 义利之辨见“伦理学”中的“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中国古代思想学说的重要论题之一,主要探讨道德行为与实际物质利益的关系。先秦重要家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孔子主“义”而非“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声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要求人们“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墨子亦贵“义”,认为“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墨子·天志上》)但他们强调“义”与“利”的统一:“义,利也”。(《墨子·经上》)义行必然会带来利益,儒家思孟学派曾对义利关系做了较多的讨论,孟轲问子思:“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轲再问:“君子之教民者,亦仁义而已,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者,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乐为诈,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文献通考·经籍考》)子思论证了“义”与“利”的统一。其后孟轲见梁惠王,则大讲“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完全抛弃实利而只讲仁义。至荀子,虽义、利兼要,但以义胜利为上:“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荀子能清醒地看到二者不可或缺。而法家则特以功利为重。之后,义利之辨一直贯串于中国思想史的整个历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