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q正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36 阿Q正传中篇小说。鲁迅代表作。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从1921年12月4日到1922年2月12日每周或隔周连载。署名巴人。后收入 《呐喊》小说集。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小镇未庄为社会背景,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跨越时空的艺术典型。小说通过对阿Q姓名、籍贯、行状的稽考,以及由恋爱悲剧导致的生计危机,以致走上末路,最后在辛亥革命风潮中被当权者作为杀一儆百的牺牲品,反映了他被压迫、受剥削和受愚弄的社会地位、悲惨命运。作者还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思想感情描写并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品以喜剧的形式揭示悲剧的实质,成功地运用白描手法,语言也生动而有文采。它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名。 阿Q正传中篇小说。鲁迅著。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以巴人为笔名在《晨报副刊》分章刊载,共9章。后收进小说集《呐喊》。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阿Q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塑造了阿Q这一不朽的艺术典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阿Q正传中篇小说。鲁迅著。最早刊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晨报副刊》上。《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阿Q是个雇农,没有土地和房屋,靠打短工度日,受尽惨重的剥削和压迫,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失败时用“精神胜利”来自我安慰。他夸耀过去,幻想未来,而在现实中却是麻木不仁、自轻自贱,不正视严酷的现实。辛亥革命的爆发,刺激了阿Q头脑中的朦胧意识,使他快意并要求革命,但辛亥革命本身具有不彻底性,忽视农民的作用。不久,未庄一切依旧,阿Q却被抓去枪毙。鲁迅通过阿Q的悲剧,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揭示了贫苦农民的愚昧和落后,对以阿Q为代表的农民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小说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提出了启发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课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