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阿兰西亚古族名。自称“伊龙人”,亦称“阿兰尼人”。中国史籍中写作“奄蔡”、“阖苏”、“阿兰聊”、“阿兰”。公元前后分布在东起南乌拉尔山和里海北部沿岸,西至第聂伯河下游的广大区域,后来逐渐南移到高加索地区。属欧罗巴人种西亚类型。操伊朗语。东汉时属康居。4至6世纪先后被匈奴和阿瓦尔人征服。7至10世纪,该族几乎占据从达格斯坦到库班河流域的整个地区,一度被并入可萨汗国。9世纪末、10世纪初,建立早期封建国家,创制以希腊字母为基础的文字。逐渐由游牧转入定居,农业经济有所发展。原来信奉基督教,从14世纪起,伊斯兰教得到普及。该族在高加索地区各民族的形成中起过重要作用。 阿兰有人推测其原音alen,aleni,为西域古代民族和国家名称。《魏略·西戎传》说:“奄蔡,一名阿兰。”《后汉书·西域传》说:“奄蔡国,改名阿兰聊。”这个民族和国家汉初即已出现,《史记·大宛列传》说:“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临大泽,无涯,盖乃北海云。”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是:“奄蔡国,在康居国西北约二千里……其国靠近大湖,无边无涯,大概是北海吧。”这里所说的“大湖”,就是今日的里海,可见阿兰人游牧于里海以东。南北朝后期,阿兰人与曷截、恩屈、也末、诃咥等部融合,成为“可萨国”居民的一部分。许多研究哈萨克族历史的专家认为,现在哈萨克族中的阿尔钦部落联盟,即由阿兰人发展而来的。 阿兰西域国名。濒临西海(黑海),独立为国。唐及西突厥略有往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