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宫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阿宫腔eɡonɡqiɑnɡ

民间传统戏曲。又称遏宫腔,亦称北路秦腔。原以皮影形式演出。清代礼泉、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等地流行,建国前后逐渐消失。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光绪年间,有乾县人任相公为班主,艺人任进思、任百思等组成的任家班;礼泉外号瞎娃子为班主,艺人马娃子、红娃子成立的灯影班,流传民间,专演阿宫腔。剧目题材广泛,有历史剧《七箭书》《重耳光国》等,也有儿女情长的世俗剧和传奇剧《西厢记》《屎巴牛抢亲》,还有抨击恶势力和恶少丑妇的讽刺喜剧《婆娘顶嘴》《打锅》等。剧目有证可查的有300余本。因演出是一人签子兼唱,剧本编写手法是说繁唱少,唱词多是十字或七字句,唱四句或六句,偶数为多,也有三五句的奇数唱腔组合。灯影戏演出对象主要是农民,唱词浅显易懂,生活趣味极浓。因此剧种主要凭借吃本(口耳相传),而不是抱本(有文字脚本),故而人走剧亡,好多剧本只知其名,而无剧情内容。阿宫腔属板式变化体音乐,板式结构严谨,声腔亦分欢音、苦音两大体系。音乐表现形式由唱腔、曲牌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曲牌又分为弦乐和管乐两类。弦乐曲牌常用的有《小桃红》《柳生芽》等;管乐常用曲牌有《两句腔》《上中山》《喜相逢》等;打击曲牌有《开场曲》《动作曲》《板头曲》等共三大类。阿宫腔班子演出通常由六人组成,其分工可用一首顺口溜说明:“签手唱戏满台跑,两手忙把签子挑;二把手帮签心要巧,还有鼓锣吹大号;打板的小锣堂鼓一齐敲,填空说白凑热闹;弹月琴的莫品麻,抽空跟上拍大铙;二股弦带上领头拉,着急了还要吹唢呐;拿的胡琴手不离,打梆的还要带吹笛。”

阿宫腔

皮影戏的一个剧种,又名窝宫腔。流行于陕西富平、礼泉、三原、高陵、泾阳、耀县一带。唱腔属板腔体,为徵调式。有苦音、花音之分。音乐风格激昂刚劲又婉转缠绵。伴奏乐器以月琴、二弦子为主,辅以板胡、笛子等。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故事。剧目有《王魁负义》、《锦香亭》、《女巡按》、《精忠报国》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