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陆地卫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陆地卫星ludi weixing

以探测地球资源为目的而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美国于1972年7月23日发射了一颗陆地卫星,原名“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以后又连续发射了几颗,因为其主要任务是了解陆地资源,为了与海洋卫星区别,而改名为陆地卫星。它是一种属于中高度、长寿命、高分辨率的人造地球卫星,它们的主要运行特征是:
运行特征:美国发射的第1~3号陆地卫星离地面的高度,远地点为918公里,近地点为905.5公里。美国发射的第4、5号卫星轨道的平均高度为705公里。卫星运行轨道的长半轴为7285.82公里,短半轴为7272.82公里,两者相差13公里左右,基本上是圆形轨道。这种运行轨道的优点是,既可以保证成像精度,使从全球各地所获得卫星像片比例尺基本一致,又可以使地面数据处理方便。卫星运行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夹角(即倾角)为99.125°,保证全球绝大部分地区(除南、北纬80°以上地区)都在卫星覆盖之下。
运行周期:运行周期是指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1~3号陆地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03.26分钟。卫星传感器对地面扫描的宽度是185公里,每天绕地球14圈。这样每18天绕地球252圈,即可把全球覆盖一遍。在发射卫星时,第二颗和第一颗的相位差为180°,当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时,则覆盖同一地区的时间间隔为9天。
运行轨道与太阳同步: 即卫星轨道平面转动速度和地球绕太阳的平均转速相同,其目的是保证卫星通过地球同一地区的地方时不变,这就使得每个地区的卫星像片,都是大致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成像的。这样对于不同时期卫星像片的对比是很有利的。保证卫星运行轨道与太阳同步的条件,是使卫星轨道面的偏移与地球公转的方向一致,同时要使轨道面偏移的角速度,与地球对太阳公转的角速度相同,这样就可以使卫星轨道与太阳同步。

陆地卫星land satellite

以探测地球资源为目的而设计的人造卫星。它既有较高的地面分辨率,又有较长的寿命,属于中高度、长寿命卫星。卫星遥感图像是陆地卫星的产品之一。陆地卫星的轨道近似圆形,因此全球获取图像的比例尺基本一致,保证了成像精度;轨道近极地,保证全球绝大部分地区都在覆盖之下;轨道与太阳同步,保证传感器在较理想的光照条件下成像。陆地卫星的工作系统主要包括遥感实验系统、星载系统和地面控制、接收与处理系统。陆地卫星装置的传感器主要有:反束光导管摄像机(RBV)、多光谱扫描仪(MSS)和专题绘图仪(TM)。

陆地卫星

美国的地球资源卫星系列。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从1972~1999年共发射7颗。1972年7月23日发射陆地卫星— 1,是世界上第1颗业务型陆地资源遥感卫星。陆地卫星— 1、2、3的图像分辨率为79 m,陆地卫星—4、5提高到30 m,陆地卫星—6发射后失踪,1999年4月15日发射陆地卫星—7,其全色谱段分辨率可达到15 m。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