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确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陈确集明清之际陈确著。原名《陈乾初先生遗集》。凡47卷,内有文集18卷,别集17卷,诗集12卷。陈确殁后,其著述由其孙陈克鬯手录一遍,藏于家中。清嘉庆3年(1798年),其族玄孙陈敬璋经多方搜寻,编成《陈乾初先生遗集》,但未付梓。咸丰4年(1854年),《葬书》由无名氏初次刊行。光绪13年(1887年),羊复礼编《海昌丛载》,刊《乾初先生文抄》二卷、《诗抄》一卷。1979年,中华书局依据以上诸本点校首次刊行《陈确集》,并附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和关骞《陈乾初先生年谱》。其伦理思想主要集中于《瞽言》、《大学辨》等篇目中。坚持人性不能离开人之生命的气、情、才三大要素,“情、才与气,皆性之良能”,故“养气即是养性,尽心、尽才即是尽性,非有二也”(《瞽言·气情才辨》)。由此提出“欲即是人心生意,百善皆从此生”(同上,《无欲作圣辨》),欲之追求同理之追求同样具有合理性。认为庸圣皆有人欲,“圣人岂必无人欲,要能使人欲悉化为天理”(同上,《近言集》),“真无欲者,除是死人”(同上,《与刘伯绳书》)。坚持“理寓于欲”,“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 (同上,《无欲作圣辨》)。并据以反对宋儒将“天理人欲分别太严”,指斥“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导致“身心之害百出”(同上,《近言集》)。主张“生,所欲也;义,所欲也;两欲相参,而后有舍生取义之理。富贵,所欲也;不去仁而成名,亦君子所欲也;两欲相参,而后有非道不处之理”(同上,《与刘伯绳书》)。尚性本善说,“盖人性无不善,于扩充尽才后见之也。”(同上,《性解》)认为只是由于后天的“习”,“始有善不善之分”(同上,《性习图》),“习善不移为上智”, “习恶不移为下愚” (同上书)。重视“习”在人性修养中的作用,提出“素位”的自律修养方法,称“素位是戒惧君子实下手用功处”(同上,《与刘伯绳书》)。亦重视道德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非教养成就能有加于性,而非教养成就,则生民之性不全。”(同上,《性解》)力辨《大学》非圣贤书。反对《大学》“知止于至善”的观点,认为学、知、善均无止境,“夫学,何尽之有!有善之中又有善焉,至善之中又有至善焉,固非若邦畿丘隅之可以息而止之也。”(《大学辨》)强调知不能止于至善,还须见之于行,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不可分离。“学者用功,知行并进。故知无穷,行亦无穷;行无穷,知愈无穷。”(同上书)作者对封建礼教下的为贞节而殉身的行为亦进行了批判。认为“死生极平常事”(《死节论》),只是“善其死之为难”(同上书)。顺自然而生而死,如阴阳相代,“与天地同其节”,才是“真死节者”(同上书)。指斥封建礼教对死节的盲目褒扬,使得世上好名之士“赴水投环,仰药引剑,趋死如鹜”,“子殉父,妻殉夫,士殉友,罔顾是非,惟一死之为快”(同上书)。不仅“亏礼伤化”,戕害生理,惨毒不可胜言,且混淆了道德评价的标准,“人之贤不肖,生平俱在”(同上书),岂能仅凭一时一事之举?该著“多惊世骇俗之论”,故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