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乌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96 乌桓

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亦作乌丸、古丸。原为东胡族的一支,语言属古蒙古语东胡语的一支。秦汉之际游牧于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汉初被匈奴冒顿灭其国,余众退居乌桓山,因以为族名。以游牧狩猎为生,兼事农耕。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霍去病攻匈奴左地,迁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5郡,并置护乌桓校尉。汉光武帝建武22年(46)匈奴内讧,乌桓归附于汉。之后又内迁至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等郡国。东汉末年乌桓卷入各州牧混战。建安12年(207)曹操征乌桓,余众渐与中原汉族同化。魏晋以后,乌桓形成“杂胡”,参与了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争。隋唐之际仅有今嫩江以北的乌桓遗人“乌丸国”朝贡于唐,后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讨灭,融合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

乌桓

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乌桓山,故名。亦号“乌丸”、“古丸”。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皆东向。秦汉之际,乌桓尚游牧于饶乐水(今西拉木伦与老哈木伦一带)。乌桓女子能刺绣、织毯:男子能制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其社会习俗,残存着许多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如“贵少贱老,…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己为种,无复报者故也。”“其嫁娶皆先私通,略将女去,或半岁百日,然后遣媒人送马牛羊以为聘娶之礼。婿随妻归,见妻家无尊卑,旦起皆拜,而不自拜其父母。为妻家仆役二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物,一出妻家。故其俗从妇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之。”其社会组织形式为部落。数百千落 (帐) 自为一部,部下有邑落。邑落首领为小帅,部落首领称大人。大人则常推募勇健能理决斗讼相侵犯者为之。“大人有所召呼,刻木为信,邑落传行,无文字,而部众莫敢违犯。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大人已下,各自畜牧治产,不相徭役。”“其约法,违大人言死,盗不止死。”部落间相互残杀,“令部落自相报”,相报不止,由大人调解,有罪者出其牛羊以赎死。如“亡叛为大人所捕者,诸邑落不肯受”,就被放逐到“地无山,有沙漠、流水、草木、多蝮虵,在丁令之西南,乌孙之东北,以穷困之。”“敬鬼神,祠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亦同祠以牛羊,祠毕皆烧之。饮食必先祭。”“俗识鸟兽孕乳”,以别四节。“耕种常用布谷鸣为候。地宜青穄、东墙(似蓬草,实如葵子,至十月熟)。”乌桓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一个比较大的部落集团。匈奴冒顿单于灭东胡,乌桓遂受其役属。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率汉军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渔阳(治所在今北京密云县)、右北平(治所在今河北平泉县)、辽西(治所在今河北卢龙县)、辽东(治所在今辽宁辽阳市)等五郡塞外,置护乌桓校尉,使乌桓不得与匈奴通,且为汉侦察匈奴动静。由于乌桓介于汉与匈奴两大势力之间,为图生存与发展,时而助汉攻匈奴,时而又受匈奴控制掠汉边境,并向匈奴交“皮布税”。西汉末年,乌桓因拒交匈奴“皮布税”而遭匈奴残酷镇压。王莽篡汉后,驱乌桓攻匈奴,收其妻子置于郡县以为人质,并以杀戮为威,迫使乌桓投向匈奴,为患边郡。东汉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乌桓乘匈奴因内讧、遭虫灾之机大败匈奴,摆脱其奴役。建武二十四年,乌桓遣使至洛阳请为藩臣。次年,乌桓辽西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诣阙朝贡,贡献奴婢、牛马及弓箭、虎豹貂皮等。东汉政府在洛阳举行大会劳饷,赠赐珍宝,封其首领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允许他们居住于缘边各郡,“令招徕种人,给其衣食”,负责为汉侦候。汉朝还在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市西北)置护乌桓校尉,代表汉政府管理对乌桓的“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等事务。自此,乌桓与东汉相安共处。东汉末年,辽西、上谷、辽东属国、右北平等地乌桓大人各自称王,并乘机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杀略吏民,直至灵帝末才被平定。汉献帝初平元年 (190年),统一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袁绍借助其势力平灭政敌。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在中原纷争中战败的袁绍之子尚、熙投奔乌桓,以图待机恢复。建安十二年,曹操亲率大军征讨乌桓,“乃击破其众,临阵斩蹋顿首,死者被野。”曹操收乌桓壮健编为骑兵,“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对日后曹操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自此,乌桓顿衰。迁入内地的乌桓人逐渐与汉族融合起来,少数留居塞外的乌桓人,不久即为鲜卑所征服。

乌桓

又作“乌丸”、“古丸”。中国古代民族。东胡族的一支。因居乌桓山而得名。以游牧为主。汉初附匈奴,汉武帝后附汉,迁渔阳、辽西、上谷等地,渐营农业,后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

乌桓

东北古族名。又作乌丸。出自东胡族系,语言与鲜卑同。汉初,东胡部落联盟被匈奴冒顿袭破,该部退居乌桓山,以地得名。游牧于西拉木伦一带,以牧为主,兼事狩猎,粗知农业,种植青穄等作物。手工业,男女有分工,女作文绣、男作弓矢。其俗盛行抢婚,葬则歌舞相送,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敬鬼神,祀天、地,其社会发展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汉武帝时,为北伐匈奴而招抚之。徙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各部大人岁一朝见,汉置乌桓校尉治理之。王莽篡汉后,投靠奴匈。一直到东汉初年,常附从匈奴,连兵寇掠边郡。东汉末年,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上谷等地的乌桓大人皆自称王,并卷入地方割据势力的角逐中。汉献帝时,辽西大人蹋顿有武略,统一了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南与袁绍势力勾结。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三郡乌桓,大破之。胁迫内迁,内迁者大都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缘边诸郡者,或与当地汉族融合,或融入日渐南下的鲜卑各部。

乌桓

一作“乌丸”。中国古族名。东胡的一支。汉初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败,部分部众退居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因以为名。北邻鲜卑。以游牧狩猎为业,处原始公社末期,母权尚重。邑落首领称小帅,部落首领称大人。以大人名字为姓。初附匈奴,岁输牛、马、羊及皮张。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匈奴被汉将卫青、霍去病击破后,转附汉,被徙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置护乌桓校尉领之。后时叛时服,至王莽新朝,因不堪征调之苦,重依匈奴,联兵扰汉边。东汉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乘匈奴内乱,摆脱匈奴统治。二十五年又归附汉朝,被置于东起辽东,西至朔方的缘边十郡,助汉击匈奴、鲜卑,使明、章、和三帝时边塞得以无事。在汉族影响下,始营农业,并与汉互市。献帝初平(190—193)中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兴起,统一辽东、右北平及上谷诸郡乌桓,组成联盟,势力渐强,并卷入中原封建割据战争。建安十二年(207)蹋顿为曹操败于柳城(今辽宁锦西西北),降众被迁至内地,后逐渐与汉族等融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