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除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除夕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指此日夜晚。又称除夜。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 此为当时除夕习俗。晋周处《风土记》: “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亦为后代承传。唐太宗、高宗均有《守岁》诗。杜审言有《守岁侍宴应制》,沈佺期有《守岁应制》。欧阳詹《除夜长安客舍》写自己在长安过除夕的情景。嘉祐七年(1062 ),苏轼在凤翔府判官任写《守岁》等诗,抒发岁暮思归之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宋吴自牧《梦梁录》载: 士庶家俱洒扫门闾,“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这些,在宋代已不仅是某一地的习俗。 除夕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各家布置堂屋,悬灯结彩,张贴春联、门神。晚间要先陈设祭品祭祀天地祖先,然后举行家宴,吃团年饭。饭后,到处点灯,小孩子提灯笼、燃放爆竹,大人则给小辈压岁钱,并围炉喝茶吃茶点,坐以待旦,叫做“守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剔除封建迷信部分,其余则保留。近年来,电视广播发展,大多数家庭都围坐电视机旁观看节目,等待新年的开始。 266 除夕阴历腊月 (十二月)三十日 (如逢小进则为二十九日),俗称“过年”。数日前即清扫屋宇庭院,谓之“扫尘”;备好过节物品,谓之“打年纸”。岁末之夕,家人团聚,贴对子,摆香案,穿新衣,共同守岁,彻夜不眠,半夜时分,祭祖先,迎财神,吃饺子,放鞭炮,互相拜年。除夕之夜尤忌说不吉利的话。饺子馅内有的放一个铜钱、或放一个花生米、或放一个枣和一个栗子等等。吃到包有铜钱的饺子,象征新年发财;吃到包有花生米的饺子,象征长寿,因花生又叫长生果;吃到包有枣和栗子的饺子,象征“早立子”,早生贵子等等,以取吉利。旧时,迎财神时,先要按历书看好新年财神的方位,届时,家长率家中男子,提着灯笼,朝财神所在的方向走,直到离家一段路程后,将纸帛焚烧,上香叩头,然后提着灯笼回家,边走边念:“财神到家,越过越发”、“财神到门,骡马成群”等等“喜嗑”。到家后,将预先准备好的财神像(俗称财神码子)供奉起来,点香上供,叩头,放鞭炮,谓之安神。然后,举家团拜,吃年夜饭。初三,还要送神,将财神像以火焚之,叩头、放鞭炮。除夕之夜,祭祖、接神等仪式,妇女一律回避。新中国成立后,接财神的仪式,除了在个别地方,基本上废除了。 除夕正旦前夜,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俗称“大年夜”。除夕为正旦节前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人们通常彻夜不眠,叙旧话新,聚饮取乐,称之为 “守岁”。《秦中岁时记》记载: “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杜位宅守岁》诗云 ‘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守岁习俗自唐代才流行。历代王朝都要在宫中举行除夕欢庆活动,如明清王朝,除守岁外,还有燃放礼花、鞭炮,举行 “接神之礼”——将腊月二十三送走的 “灶神”接回来。皇帝同家人团聚吃饺子,饺子有各种馅包成,轮流上席。清宫除夕还有特有的节仪,跳庆隆舞 (又名莽式舞)。这是一种三人舞蹈,由一踩高跷者手执竹质马头、马尾、弓箭,追逐一扮野兽者,旁有一持红油簸箕者用箸刮箕而歌,舞姿遒劲,场面激烈,直至踩跷者将 “野兽”射倒在地,舞蹈才算告一段落。此舞源于满族传统习俗。此外,皇帝还有率家人祭拜佛祖、先帝的仪式。入夜,宫中鼓乐齐鸣,宫人尽情嬉戏,至直天明。慈禧太后时期,尤为重视守岁。 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泛指一年的最后一天。传统习俗常于此日团聚共餐,谓之“辞岁”。此外,还有“守岁”的习俗。周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除夕chuxi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流行于境内各地。农历腊月最后一天,俗称除夕。一般常年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圆。旧时除夕守夜,叫坐不当。凡是官府债主催粮催债,这天晚上贴对联门神后,即可革免皇粮,讨账的人不得进门。乾县人讲究打扫卫生,糊窗纸贴窗花,贴年画、贴门神。门上贴春联,神龛贴对联。炕上贴“身卧福地”,树上贴“根深叶茂”,牲畜棚贴“槽头兴旺”,院子贴“抬头见喜”等条幅。生产和生活用具上贴黄色裱纸,当天蒸好五天内所需食物。晚上熬年过岁,祭奠神灵和祖宗牌位。兴平人讲究“矮个超房檐,除夕夜晚爬门槛”,让矮个孩子从门槛底下爬过,并到椿树前边摇边唱:“椿树椿树你别长,我长高了你再长”,据说来年就会长高许多。入夜,门前挂灯煨火,晚辈向老人祝福,长辈给儿孙散“压岁钱”。上世纪80年代以后,欣赏春节电视文艺晚会,逐渐成为一种除夕时尚。 除夕又称 “年三十夜”,在一年农历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除夕中最为隆重的习俗便是吃年饭和守岁,宋代诗人苏轼 《守岁》 诗: “儿童强不睡, 相守夜护。”吃年夜饭又称: “吃团圆饭”。年饭种类因地区、民族不同而有所区别。北方地区多吃饺子,寓意 “更岁饺子”; 长江中下游地区吃鱼、肉、萝卜、波菜、粉条、长生果等,取意 “年年有余”; 台湾省吃团鱼圆、肉圆、发菜等,意为 “团圆吉祥”。守岁相传始于南北朝。除夕这夜,围炉团坐,酌酒唱歌,终夜不眠。现在各地守岁有所不同,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在 “团圆饭” 后行 “辞岁” 礼,由晚辈依次向长辈行礼,长辈给晚辈 “压岁钱”,行礼后全家闭门围坐; 山东一带,全家坐在热炕上包饺子,午夜后煮食; 台湾省及闽南等地,合家团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桌上每道菜都有寓意,肉圆、鱼圆取意 “三元”,象征合家团圆,萝卜俗称 “菜头”,取意 “好彩头”,煎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等。 除夕多民族共同的岁时传统节日。亦称“除夜”、“年三十”、“大年夜”。指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晚上。除,是指旧岁将尽,至此而除的意思。远在周代,已有岁终举行驱傩之俗。意在驱邪驱鬼,娱神求福。除汉族外,蒙古、壮、布依、朝鲜、满、土家、哈尼、畲、拉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族都有此节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多数有吃饺子、吃团圆饭、祀年、敬祖、供神、辞岁、守岁、吃分岁酒、给压岁钱、贴年画、贴春联、放鞭炮等活动。在新旧年交替的子时,晚辈要给长辈祝贺跪拜。老人也要为晚辈祝福。 除夕即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也指一年最后的一天。民间俗称“大年三十”。由于是“岁终更始”之时,故成为一个重要节日。《初学记》引《吕氏春秋·季冬纪》注:“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亦曰傩。”此俗自周至汉,一直盛行,并发展成规模宏大仪式隆重的驱鬼逐疫的宫廷祭仪(参见“大傩”条)。《风俗通·祀典》:“谨按《黄帝书》: ‘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 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张衡《东京赋》:“度朔作梗, 守以郁垒, 神荼副焉, 对操索苇。”所写即此节俗。南北朝时,桃人已简化为在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两人名字,挂于门两边,称作“仙木”或“桃符”。至五代十国,遂有书写联语之举。相传蜀国皇帝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我国最早的一幅桃符联语。五代之后,改书于纸,演变为后世的春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 除夕的活动又有 “藏钩之戏”——即效法汉昭帝母钩戈夫人手拳国色之态游戏; “宿岁迎年”——“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去故纳新”——将“宿岁饭”弃之街衢,表示去故纳新,等等。除夕之夜, 还有守岁的习俗。《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这里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 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祝愿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旧布新之际,全家团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自有其激励进取的积极意义。 除夕农历年腊月的最末一日,春节的前夜称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年关”。“除夕”,义谓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家家贴年画、对联,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祭祀祖宗和天地,接灶神,安灶君位,然后全家围坐一桌,长辈坐首席,吃团年饭。年饭菜肴丰盛,必备鱼,并保留鱼头鱼尾,以示“年年有余(鱼)”,办事“有头有尾”之兆。长辈封红包给未成年的小孩,名“压岁钱”。除夕晚上,家人欢聚围炉,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迎接新岁的来临。 除夕又称 “年三十夜”,在一年农历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除夕中最为隆重的习俗便是吃年夜饭和守岁,宋代诗人苏轼 《守岁》诗: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护。”吃年夜饭又称: “吃团圆饭”。年夜饭种类因地区、民族不同而有所区别。北方地区多吃饺子,寓意 “更岁饺子”;长江中下游地区吃鱼、肉、萝卜、菠菜、粉条、长生果等,取意 “年年有余”;台湾省吃团鱼圆、肉圆、发菜等,意为 “团圆吉祥”。守岁相传始于南北朝。除夕这夜,围炉团坐,酌酒唱歌,终夜不眠。现在各地守岁有所不同,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在 “团圆饭”后行 “辞岁”礼,由晚辈依次向长辈行礼,长辈给晚辈 “压岁钱”,行礼后全家闭门围坐; 山东一带,全家坐在热炕上包饺子,午夜后煮食;台湾省及闽南等地,合家团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桌上每道菜都有寓意,肉圆、鱼圆取意 “三元”,象征合家团圆,萝卜俗称 “菜头”,取意“好彩头”,煎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等。 除夕亦称“岁除日”。民间俗称“年三十”。时在农历腊月三十日(小月在二十九日)。汉族传统节日。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除夕贴春联门神,换桃符,祀先于庭,锣鼓闹村,花炮间作,盛时守岁,酌兰尾酒,卑以汉尊共说团圆也”。是日晚亦有守岁、馈岁、踩岁、辞岁等活动。诸城一带女性洗发,曰除掉愁灰;男性理发,曰除掉愁毛。平阴、新泰等地旧有“照田蚕”之习。胶东地区有扫除、贴春联、蒸年糕、做饽饽、祭祖、请神、布灯、放拦门棍、包水饺、喝辞岁酒等习俗。日照一带是日清晨燃松柏树枝,谓“辞年沤狼烟”。除夕活动,有除旧布新之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