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陶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陶真

宋元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艺表演。据《西湖游览志余》载: “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 ‘陶真’。大抵说宋时事,蓋汴京遗俗也。”“陶”,本作“淘”,《西湖老人繁胜录》讲到教场等 “宽阔所在”路歧人的艺术活动时,指出 “唱涯词,只引子弟; 听淘真,尽是村人。”说明该艺术的题材、唱词都较通俗、易懂,歌词多七字句,为一般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元代,其音乐形式又有所发展,在原七字句的歌词中间,又穿插进了《莲花落》的和声,如元末高明的《琵琶记》第十七出 《义仓赈济》就有一段关于陶真的对白和唱词的记载。陶真至明、清时仍还很流行。清李调元《童山诗集》 中的《弄鸟百咏》和捧花生《画舫余谈》 (1818)记南京孔庙前的百戏艺术,也都曾谈到 “陶真”,后演变发展成“弹词”艺术。

陶真

也作“淘真”,是宋代民间说唱伎艺之一种。有关陶真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 《西湖老人繁胜录》中“唱涯词,只引子弟; 听淘真,尽是村人”。诗人陆游在诗中所写 “叙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描写盲艺人演唱蔡伯喈和赵五娘故事的情景。可知当时的陶真流行于临安(今杭州)、山阴(今绍兴)一带农村,深受群众喜爱。宋以后之元、明以至清朝中叶,陶真这种说唱伎艺继续流传,而且不断有所发展变化,如元代时,在唱腔中吸收了民间莲花落的曲调,发展为一唱一和的形式; 至明代,由原来的击鼓伴奏发展为琵琶等弦索乐器伴奏,而且不仅在江南一带,就是在北京、汴梁,均有许多伎艺人演唱,听众范围扩展到城市市民和大家妇女; 到了清嘉庆年间仍常见于记载,被包容在百戏伎艺之中。后在其流传过程中逐步与弹词合流,进一步被弹词所吸收。它还被称过文(闻)书调或文书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