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隋文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隋文帝541—604隋文帝杨坚,弘农郡华阴县 (今陕西华阴) 人。其父杨忠随周太祖起兵,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隋国公,赐姓普六茹氏。杨忠卒,杨坚袭爵隋国公。大司马独孤信两女,一为周明帝皇后,一为杨坚妻。杨坚长女为周宣帝皇后。贵戚之盛,没人能比。周宣帝死,静帝幼冲,未能亲理政事。内史上大夫郑译,御史大夫刘昉,以杨坚为皇后之父,众望所归,矫诏引杨坚人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不久,又拜杨坚假黄铖、左大丞相,进爵隋王,加九锡,周静帝被迫禅位。公元581年二月,杨坚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开皇。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废梁国,灭陈朝,派史万岁平定云贵,又用军事的、外交的各种手段,削弱了突厥的势力。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上,作出了贡献。隋文帝又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推行均田制,发展府兵制,整顿赋役,减轻刑法,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帝躬行节俭,姬妄无美饰,乘舆供御,坏了则补,平时食用,不过一肉。东拜泰山,路遇饥民,令部属慰勉。见负担者,令左右扶之,只是舍不得将仓库里的粮食赈济饥民。文帝为人猜忌,功臣宿将,罕有存者。仁寿四年 (604) 七月,文帝病甚,太子杨广无礼于陈夫人,文帝大怒,欲召废太子杨勇付以大事,为杨素所阻,代以东宫兵入卫,未几,杨坚被弑,年六十四,庙号高祖,葬于太陵、皇后独孤氏,夫人陈氏、蔡氏。有子五人。 隋文帝541—604隋朝建立者。名杨坚,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北周时世袭隋国公。女为宣帝后。静帝幼年即位,他任丞相,封隋王。大定元年(581年)废周建立隋朝。开皇七年(587年)灭后梁,九年(589年)灭陈,统一全国。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搜检隐匿户口,使国家掌管的纳税人丁数量大增。政治上确立三省制,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初创科举制,废九品官人法,加强中央集权。仁寿四年(604年)为太子广(炀帝)所杀。参见“文学”、“法学”中的“杨坚”。 隋文帝541—604即杨坚。隋朝创立者。公元581—604年在位。袭父爵为隋国公,仕北周,以女妻周宣帝为后。大象二年(580)辅立静帝,以大丞相总揽朝政。在平定起兵发难势力后,进爵隋王。次年,废静帝自立,国号隋,改元开皇。九年(589)灭南朝陈,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在位期间,改革官制,简化地方行政机构。收州郡自选僚佐之权,废除九品中正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为科举制创建的先声。秀才科在当时等最高,举秀才者三数人。明经科始于隋,此时亦仅一两例。在位期间,国势日渐强盛,府库随之充盈,经济发展,人丁大增。晚年留下两大弊政,一是持法峻严,过于杀戮,二是不悦诗书,废除学校。终为太子杨广所杀。 隋文帝541—604隋朝的建立者。公元581至604年在位。姓杨名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北周时,以外戚身份袭爵随国公,任大司马、大后丞、大前疑、大丞相等重要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在刘昉、郑译、高颎等人支持下,平定三总管之乱,铲除忠于北周的势力。大定元年(581)二月,迫使年幼的周静帝让位,自立为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改元开皇。在位前期,废除酷刑,推行新法;改革吏治,精简机构;创立科举,擢拔人才;实行均田,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广置粮仓;整顿户籍,抑制豪强,收到显著成效。开皇九年(589)正月,一举消灭陈朝,结束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晚年用法严酷,猜忌大臣,迷信鬼神,加重剥削,失去了前期的优良作风。仁寿四年(604)前往仁寿宫避暑,为太子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所杀。时年六十四,葬于泰陵。 隋文帝541~604即杨坚,隋朝建立者。著名政治家。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后移居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其父杨忠是北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十二大将军之一,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受封隋国公。杨坚小名那罗延,后继承父亲爵位,妻子是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之女,女儿又是周宣帝的皇后,故在北周政权中享有很高地位。他以军功历任上柱国、大司马等职。大象二年(580年),宣帝死,年仅8岁的太子宇文衍继位,是为周静帝。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控制了中央政权。在此期间,他革除周宣帝的一些暴政,用法宽大,提倡节俭,深得民心,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官僚集团。尉迟迥、司马消难、王谦等人先后起兵反对杨坚,均被镇压。之后,他又将周室诸王调至京师,一网打尽。杨坚本人则受封为隋王。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建国号为隋,改元开皇,以长安为都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