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霜shuang

凝附在地面或地物表面上的白色晶体。它是地面或地物表面因辐射冷却或平流冷却降温至0℃以下,附近空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凝华物。辐射冷却形成的霜称辐射霜,出现在晴天、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因平流冷却形成的霜称平流霜,出现在寒潮、冷锋过后的冷平流中。在冷空气易于积聚和辐射冷却加剧的洼地中形成的霜称洼地霜,它出现的机会比开阔平原多,霜层也较厚。
一年中,入秋后最早的一次霜称初霜或早霜; 入春后最后的一次霜称终霜或晚霜。在出现初霜和终霜时,一些农作物正在生长,而伴同霜出现的低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或死亡。一般把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死亡程度的低温称为霜冻。如果霜冻温度高于露点,那么只有霜冻而无霜形成,称为黑霜; 如果霜冻温度低于露点,那么出现霜冻时也必有霜生成,称为白霜。霜的出现,往往由于潜热的释放有缓和霜冻的效应,虽然这种缓和作用并不一定能避免霜冻。因而我们要预防的是霜冻而不是霜。目前防止冻害的方法很多,例如熏烟、灌水等,目的在于减缓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幅度。经济价值高的果树等还常采用包裹御寒物方法。


霜shuang

当地面或物体表面放散热量温度降至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凝华在其上的白色结晶。霜一般出现在深秋至初春时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这是由于地面或物体表面白天受太阳的照晒,积贮较多热量,近地层的气温也比较高,大地里的水分不断蒸发,使得近地层的大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汽。在深秋至初春的夜里,气候严寒,特别是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更容易向空中散发热量,寒冷的空气积贮在地面附近,当地面上的物体冷却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水蒸汽就凝华成为冰晶,附在物体表面。因为成霜的气候条件正是晴天的预兆,所以有“霜重见晴天”的农谚。霜的形成与物体散热的快慢也有关系,一般说金属物体比泥质物体散热快,泥质物体又比木质物体散热快,因此铁皮上比瓦片上容易结霜,瓦片上又比草木上容易结霜。晚秋产生的霜叫早霜,早春产生的霜叫晚霜。有霜时往往伴有霜冻,会使农作物受到冻害,因此要加强霜冻预测,采取防冻措施。

霜shuang

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在春、秋、冬季都有发生。在比较寒冷的季节,如果地面附近的空气湿度比较大,其中的水汽遇到温度低的物体就会凝结在上面成为霜,看上去是白白的一层,融化后可保持空气湿度。霜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春天的霜会冻死幼苗,秋天的霜会冻坏即将成熟的作物,造成减产。为了防止霜对农作物的损害,人们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幼苗保暖。有时人们也在田里生火以提高空气的温度和减低空气的湿度,防止和减轻霜冻。

霜Shuang

凝附在地表或地物表面的白色晶体。它是地面或地物表面因辐射冷却降温,而且降至0℃以下时,空中水汽直接的凝华物。霜多出现在晴天、无风或微风的夜间。山谷、低地利于冷空气积聚和辐射冷却,出现霜的机会多于平原开阔地。一年中入秋后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或早霜;入春后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终霜或晚霜。在出现早霜或晚霜期间,如果夜间辐射冷却使地面和植物表面温度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受伤害或死亡时的低温称为霜冻。霜冻温度高于露点时,只有霜冻而无霜,称为黑霜;霜冻温度低于露点时,则既有霜冻也有霜,称为白霜。霜生成时常常释放潜热,起着缓和霜冻的效用,虽然这种缓和效用不一定能避免霜冻。可见我们要预防的是霜冻而不是霜,特别是早霜冻和晚霜冻对农作物危害很大,应采取预防措施。

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松脆的冰晶;或由露珠冻结而成的冰珠。易在晴朗风小的冷季夜间生成。晚秋产生的霜叫“早霜”;早春产生的霜叫“晚霜”。有霜时,往往伴有霜冻。

地表和地表物温度下降到0℃以下,附近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而在其表面凝华成白色冰晶。成因有三:❶冷空气入侵形成平流霜;
❷晴空辐射降温而成辐射霜;
❸混合霜。初霜出现日期,“三北”地区一般在10月10日前后,大兴安岭和新疆北部9月上旬,淮河以北要到11月10日前后。因为白霜受水汽条件影响,所以一般以地面最低温度0℃代表有霜,滇西南、湛江、龙州等地以南无霜;霜期265 d以上,主要是青藏高原、祁连山、天山、大兴安岭西北侧;根河的霜期300 d,是全国最长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