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伤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伤寒shanghan又称肠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怀全身性传染病。伤寒杆菌短小,有鞭毛,能活动,革兰氏染色阴性。自然条件下伤寒杆菌生活力较强,在粪便和污水中可存活2周~1个月以上,但对温热、干燥、阳光直射等抵抗力不大,也较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杀灭。伤寒是世界性传染病。在温带多发于夏秋季。病人及带菌者大小便中的伤寒杆菌,污染水源和食物等后就会引起传染和流行。伤寒杆菌一般只感染人,病菌由口进入人体,如未被胃酸消灭。就会在碱性的肠道环境中大量繁殖,并通过小肠粘膜,侵入局部淋巴结,经淋巴侵入血循环而布满全身,成为第一次菌血症,而进入淋巴组织中的大量病菌死亡后,放出的内毒素使肠道淋巴结发生炎症,部分病菌又侵入血液,形成所谓第二次菌血症,引起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伤寒的潜伏期为7~23天,平均为10~14天。起病较缓。临床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差、头痛等,继而出现持续的39~40℃高热,表情淡漠,神志迟钝,重听,食欲不振,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玫瑰疹,及相对慢脉等,可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病程平均4周,病后恢复约一个月。实验室诊断可用细菌培养,发病第1周血培养阳性者很高,血培养阳性即可确诊。患者要严格隔离至退热后两周。病人应卧床休息,维持皮肤及口腔清洁,变换卧位以防褥疮,并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病原治疗可选用氯霉素等抗菌药物。病人的一切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2~3小时后再倒掉。病人衣物要用开水煮沸消毒。预防伤寒要注意饮水、食品及粪便的卫生管理。消灭苍蝇、蟑螂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净的食物等。在流行地区,可对易感人群接种伤寒及副伤寒甲、乙三联疫苗。 伤寒❶病症名。广义的伤寒是多种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存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讲的也是广义的伤寒。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所发的病症,是属于太阳表证的一个证型,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 (发僵疼痛),脉浮紧。而西医所称的“伤寒”病与此不同。 伤寒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伤寒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病人在整个病程中均可由大小便排菌,个别病人成为病后健康带菌者,排菌时间1年以上,甚至终生。另一种健康带菌者无伤寒病史,在传播疾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传播途径主要是由病菌污染的水和饮食传播,被污染的手和苍蝇也是本病的传播因素。多见于夏秋两季。患病年龄多在1岁以上。症状表现: 伤寒shanghan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伤寒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病人在整个病程中均可由大小便排菌,个别病人成为病后健康带菌者,排菌时间1年以上,甚至终生。另一种健康带菌者,无伤寒病史,在传播疾病中也起重要作用。传播途径主要是由病菌污染的水和饮食传播,被污染的手和苍蝇也是本病的传播因素。多见于夏秋两季。患病年龄多在1岁以上。症状表现: 伤寒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夏秋季多见。由食入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而发病。以持续发热、表情淡漠、脾肿大、皮肤玫瑰疹、相对缓脉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可有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常用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等抗生素治疗。预防在于隔离患者,加强粪便管理,注意饮食卫生,定期接种菌苗。 伤寒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如《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狭义的伤寒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 伤寒伤寒在湖南早有流行。民国26~37年(1937~1948) 全省共发生伤寒病人13930人,死亡2595人,平均病死率为18.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县、市均有伤寒发生。1961年发病率高达17.5/10万,以后的年发病率有升有降,1994年为14.06/10万。湖南省内伤寒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每年都以夏秋季为高峰,而以日常生活接触引起的散发为主,局部暴发流行亦时有发生,尤以水源污染引起伤寒水型暴发流行较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