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组织Feizhengshi zuzhi一种组织结构形式。没有明文规定建立的、以自愿形式结合起来的组织。非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征:❶组织结构松懈,大多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和职位结构; ❷组织成员以情感及共同的爱好或活动为纽带联系起来,富于吸引力,但参加组织不受强制,因此组织大小富于弹性; ❸注意满足成员的愿望与需求; ❹是自然形成的,大多数具有短暂性,常由于活动的完成、成员退出等原因而自然消失。非正式组织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各种不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非正式组织目标与正式组织目标相同或不发生冲突,协调得当可以有助正式组织工作的开展,补充正式组织存在的不足,并能帮助权威机构发现人才;有些非正式组织则是由正式组织中的失意者或反对分子组成,其目标在于与正式组织特别是其领导者对抗。它会对正式组织发生消极影响。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是正式组织的领导者应不怀偏见地分析原因,如果问题存在于领导者或正式组织本身,那么应该积极加以改正;如果问题存在于非正式组织成员一方,应了解他们的意见和需求,针对他们的问题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于合理要求在可能条件下应予解决。除了极恶劣的、破坏性很大的非正式组织,一般不应采取行政措施加以干预,只能因势利导,否则会造成更大对抗。非正式组织的数量如果过多,则表明正式组织的运行发生故障,可能是内部矛盾过多而又长期不得解决,也可能是正式组织的工作及活动不能满足员工的正当需要,正式组织应努力加以改进。 非正式组织见“行政学”中的“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C. I.Barnard,1886—1976)于1938年在其所著《主管人员的功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概念。指组织内部,工作人员相互交往和影响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具有自发性、松散性和不稳定性。成员有共同的感情和态度,相互间形成一种自然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无法定地位,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特定地位。对正式组织有补充、强化的积极作用,也有限制、瓦解的消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