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乐亭大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又名“乐亭调”,因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而得名,是河北省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种之一,流行范围甚广,除冀东各县普遍流行以外,在华北地区和东北各省也有相当影响。它具有比较完备且富于变化的板式和刻画各种人物及不同情趣的曲牌。常见的曲牌有:四大口、南城腔、四平调、流水板等到10余个,即所谓“九腔十八调”。这些曲牌,或委婉清秀、或优美动听,或庄重严肃、高亢激昂,刚柔相济,雅俗共赏。其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等。从光绪末年的陈活埋、齐真、商小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靳文然、韩香圃、戚文峰等,不断发展、创新,曲板逐渐增至30多个。其演唱方式,以说唱并重著称,若刻画正面人物则端庄贤淑,俨然可敬;揭露反面人物则可使之奸狡诡谲,人人皆憎;写意抒情可让人觉得暗香馥馥,瑞气千条,如身临其境;颂扬英雄人物则可使之光明磊落,英姿可描,让人肃然起敬。演唱的书目有中、长篇及小段儿。比较流行的主要传统书目有: 《骂城》、《单刀赴会》、《三国》、《拷红》、《杨家将》等。近几年出现了许多新书目,比如《双锁山》、《平原枪声》、《节振国》等。

乐亭大鼓

曲艺曲种。流行于北方地区。清初由河北乐亭民歌发展而成,至光绪年间由温荣改造定型、定名,演员自击铁板、书鼓,另有大三弦伴奏。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说唱并重。长短篇皆擅长。著名曲目有《拷红》、《回杯记》、《杨家将》、《呼家将》等。

乐亭大鼓

史称乐亭腔、铁板大鼓。源于河北乐亭,流行于冀东及京、津、东北各地。清乾隆以前就已有流传; 光绪初年,艺人温荣改木板为铁板击节,规整和发展了唱腔板式及伴奏音乐,形成了现在乐亭大鼓的基本形态。演唱形式为单人站唱,自击鼓(现行书鼓)、铁板(由铧翅磨制而成),大三弦伴奏。初时只唱不说,继而说唱并用,也曾出现过对口唱。其唱腔十分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音乐结构为板式变化体,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四种,常用唱腔曲调有30多个。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此外也有一些变格句式,有时也使用一些杂句如: 六字节、三顶七、三字紧、三字头、滚口句等。主要流派有韩(香圃)派和靳(文然)派,有人称其为东路和西路,以后者的影响较大。乐亭大鼓的传统长篇曲目有 《杨家将》、《包公案》、《回杯记》等几十部; 短篇有 《大闹天宫》、《双锁山》、《貂蝉进帐》、《骂城》等。1949年以后新编曲目有: 《粪状元》、《烈火金刚》、《桐柏英雄》、《夺印》等。

乐亭大鼓

流行于河北东部及东北地区的曲艺。清代中叶起源于河北乐亭县,故名。演出形式为表演者站立说唱,左手击铁板,右手击鼓,另一人以三弦伴奏。唱词主要为七字、十字句,亦有五字、九字及十字以上的句式,以唱为主,说白为辅。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等。早期所用乐器不一,清光绪初始定为铁板、书鼓及大三弦。后形成两个支派,一派流行于以河北唐山为中心的地区,说唱并重,曲目有短、中、长篇,亦名唐山大鼓。一派流行于京津地区,有唱无说,且仅唱短篇,又称铁板大鼓。

乐亭大鼓

曲艺曲种之一。起源于河北省乐亭县,流行于北京、天津和河北东部以及东北等地。最初以当地民歌“清平乐”为唱调,至清代乾隆年间逐渐发展有快、中、慢3种曲调。当时所用的乐器极不统一,光绪初年由温荣改制定型,创铁片击节,制鼓弦、定板式和演唱等一套规范。铁片改用犁铧片,鼓即现行书鼓,三弦为大三弦,当时有人称乐亭大鼓为“铁片大鼓”。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也可使用五、九、十至五十多字的变格句式。说唱并重,采用站唱形式。艺术语言的乐亭县乡土气味很浓。光绪初年,老人温荣至北京献艺,定名“乐亭大鼓”。基本板式有平展、舒展的大板,紧凑、明快的二性板,热烈、急促的三性板和激昂、壮阔的散板4大类。在光绪末年,由其弟子齐祯、陈继昌等发展成为“九腔十八调”。靳文然等又各有创新,曲牌增至30多个。乐亭大鼓主要分为以韩香圃为代表的东路(以东亭为中心),曲调高亢、节奏严整和以靳文然为代表的西路(以唐山为中心),曲调委婉、节奏多变两个流派。此外,还有活跃于北京、天津的王佩臣女艺人,唱腔缠绵妩媚,善于刻画人物心理状态,被当地称为“醋溜大鼓”。乐亭大鼓的历史悠久、曲目很多、内容丰富。传统中长篇书目有《回杯记》、《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等;短篇唱段有《拷红》、《樊金定骂城》、《大闹天宫》、《王二姐思夫》、《双锁山》、《独占花魁》等;新编书目有《平原枪声》、《烈火金刚》、《桐柏英雄》、《韩英见娘》和《春游颐和园》等。

乐亭大鼓

曲艺曲种。起源于河北乐亭,流行于河北省东部及东北等地。17世纪中叶(清初),乐亭流传一种“清平歌”,民间广为传唱。艺人弦子李以三弦伴奏,革新韵调,称为“乐亭腔”。后又增加了书鼓、木板击节,发展为说唱艺术,1800年(嘉庆五年)前后,初步形成乐亭大鼓。1850年前后艺人温荣改用铁板击节,规范了唱腔板式和伴奏音乐,使其演唱得到提高1900年左右,由艺人齐德望、戚用武进一步改革创新,遂分为东、西两个流派。曲目题材广泛,长篇有《杨家将》、《呼家将》数十部,短篇唱段有《双锁山》、《王二姐思夫》、《拷红》等100余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5: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