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71 马甲

亦称坎肩、背心,清代男、女之常服。对襟、身长及腰、无袖。或作内衣、或作外罩。清代马甲以“巴图鲁坎肩”最宠荣(“巴图鲁”为满语,意为“勇士”),正胸横排十三个纽绊,周身镶边,为大臣之常服、亦为赏赐立功将士之礼服。

马甲

兵种名。清代侍卫军中有马甲,《清史稿·兵志一》: “每2丁设马甲1,……令五旗门汛护军、马甲均归本营操演。…… (雍正) 十三年 (公元1735年) 额定马甲5250,春秋二季合操。”

马甲

古代战马身上配用之铠甲,除马四条腿外,要把马的全身掩盖好,分为扎甲和革甲两种。

马甲mǎjiǎ

❶骑士所着铠甲。一说马的护身甲。《唐六典》卷一六:“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乌锤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金史·仪卫志上》:“诸班开道旗队一百七十七人:开道旗一。铁甲、兜牟、红背子、剑、绯马甲。”《水浒传》第五十五回:“呼延灼领了钧旨,带人往甲仗库关支,呼延灼选讫铁甲三千副,熟皮马甲五千副。”
❷又称“坎肩”。清代的一种服式,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而来,马甲样式很简单,无袖,多身长至腰或身长过膝。其初穿于袍套之内,后渐渐穿在外面。上多纽扣,解脱方便,可免脱换外衣之累。女式马甲缀有各式花边,有的长与衫同,称为长马甲。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马甲,称“巴图鲁”坎肩(“巴图鲁”,满语为“勇士”之意),在京师的清朝八旗子弟中很流行。亦称“一字襟马甲”,即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装有横排纽扣,共十三粒。两边腋下也有纽扣,穿脱方便。早先朝廷要官多喜穿著,故又称“军机坎”。后八旗子弟为抖威风,在其两边的胯褴处,加上两只袖子,称为“鹰膀”。此种“鹰膀褂子”只宜于乘马,步行者不能穿着。马甲除一字襟外,还有琵琶襟、大襟、人字襟、对襟、直翘等式样。清俞樾《茶香室三钞·罩甲》:“国朝王应奎《柳南续笔》云:‘今人称外套曰罩甲。’……按,今吴中犹有马甲之称,当即由罩甲而得。”《孽海花》第四回:“看他头上梳着淌三股乌油滴水的大松辫,身穿藕粉色香云纱大衫,外罩着宝蓝韦陀银一线滚的马甲。”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京师盛行巴图鲁坎肩儿,各部司员见堂官往往服之,上加缨帽。南方呼为一字襟马甲。例须用皮者,衬于袍套之中,觉暖,即自探手,解上排钮扣,而令仆代解两旁钮扣,曳之而出,借免更换之劳。后且单夹绵纱一律风行矣。”《六十年来妆服志》:“马甲,即去其两袖之谓也。吴人称马甲。又曰坎肩、背心。”

马甲
(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彩绘陶俑)


 

马甲


马甲

见 “背心”。

马甲

马甲

又称“坎肩”。清代的一种服式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而来,马甲样式很简单,无袖,多身长至腰或身长过膝。穿在衣服里边或套在长袍外边。男女都可穿著。女式马甲缀有各式花边,有的长与衫同,称为长马甲。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马甲,称“巴图鲁”坎肩 (“巴图鲁”,满语为“勇士”之意),在京师的清朝八旗子弟中很流行。亦称“一字襟马甲”,即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装有横排纽扣,共13粒。两边腋下也有纽扣,穿脱方便。早先朝廷要官多喜穿著,故又称“军机坎”。后八旗子弟为抖威风,在其两边的袴褴处,加上两只袖子,称为 “鹰膀”。此种 “鹰膀褂子” 只宜于乘马,步行者不能穿著。马甲除一字襟外,还有琵琶襟、大襟、人字襟、对襟、直翘等式样。马甲穿著美观实用,所以一直流传至今,我们今日所穿的背心即由此而来。

马甲

即“背心”。

马甲

见“披甲”(666页)。

马甲

清代兵种名,即马兵、骑兵,又称骁骑。满洲等旗人成丁后,其出路主要是挑补马甲,由本佐领下步甲、养育兵、匠役和闲散余丁中挑补,由马甲再选为前锋、护军等。京旗马甲隶骁骑营,满洲每佐领下20人,专辖于八旗都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