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驼山石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驼山石窟位于山东省益都县城西南5公里处。石窟造像分布在主峰东南的崖壁上,共有石窟五座,摩崖造像群一处,大小佛像638尊。驼山最早最大的石窟为自北至南的第三窟,窟内正面的阿弥陀佛高5米,雕凿于北周,佛座上刻“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的题记。据《隋书·韦世康传》可知,像主是韦操,北周末年任青州总管。主佛两侧侍立菩萨像,面像圆润,仪态端庄,具有隋代造像风格。第四窟风格与第三窟相同。大势至菩萨头戴刻有复杂花纹和宝瓶的高冠,长裙曳地,帔帛下垂,为隋代菩萨装饰特征。第一窟菩萨造像风格迥异,前面的两尊为初唐作品,后面的两尊面目丰满,站姿优美,装饰华丽,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作品。第二、五窟为隋唐时期的遗作。驼山石窟是山东最大的石窟造像群,也是我国最东部的石窟造像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驼山石窟驼山石窟在青州市城西6公里的驼山南侧,在主峰东南的崖壁上共有石窟五座,摩崖造像群一处,计大小佛像638尊,最大的6米多,最小的仅30厘米,雕刻精致。由北至南第三窟为北周时期开凿,规模也最大,窟深2.5米,窟高7.6米,窟内雕阿弥陀佛造像高达5米,底座1米,上刻题记“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两旁侍立3.94米高的菩萨像,头戴花冠,飘带下垂,长裙至地,仪态端庄,具有隋代造像风格。第2和第5窟造像的装饰与出土的隋代菩萨相同。第四窟造像有初唐时期菩萨的特征。第一窟菩萨像,秀发高髻,面容圆润,袒露上身,胸前璎珞玲珑垂至腰间,下着出水长裙,极具盛唐风貌。 驼山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西南5公里处。山从东北向西南绵延数里,峰峦起伏状如骆驼闲卧,故名。主峰海拔420米。驼山石窟,在山半腰,共有洞窟5座,摩崖造像群1处,大小佛像638尊,大者高逾6米,小者高30厘米。由南而北,第一、二窟为小窟,两窟之北有摩崖造像,第三为大型龛,第四、五为中窟。五窟以北有一长方型小窟。第三窟阿弥陀佛造像高达5米,底座高1米,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桂国平桑公”题记,可知为北周平桑郡公韦操所开。旁立两尊菩萨造像,高3.94米,头戴花冠,长裙曳地,圆润浑厚,为隋代作品。第四窟大势至菩萨像,腰部稍有曲线,胸前有兽头形环绕,有初唐特征。第一窟的菩萨像,美发高髻,面丰腴,裸上身,缨络垂胸,长裙作出水式,有盛唐风格。这些精美造像,均为佛教艺术珍品。 驼山石窟山东省境内的佛教石窟。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西南5000米处。驼山为古青州名山之一,遥望整个山形,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绵亘数里,形如伏卧的骆驼,故名。造像集中于主峰东南崖壁上,共有石窟5座、摩崖造像群1处,大小佛像共计638尊。自北至南第三窟规模最大,主尊阿弥陀佛高达5米,底座高1米。两旁胁侍菩萨高3.94米,头戴花冠,飘带下垂,长裙曳地,面相丰满圆润。佛座上刻有“大像主青州主管柱国平桑公”题记,为北周时期雕凿。第一窟菩萨像,美发高髻,面相丰腴,上身袒露,胸前璎珞下垂,下着长裙,有可能是盛唐作品。此处造像雕刻精湛,手法细腻,是山东半岛佛教艺术的珍品。该石窟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驼山石窟驼山,位于青州市西南郊五公里处的名山。石窟分布于主峰东南面的峭壁上,共有石窟六座,摩崖造像群一处,大小佛像638尊,最大的高逾6米,最小的仅30厘米,是山东现存最大的石窟群,也是我国最东部现存的石窟群之一。自北至南的第三窟最为高大,窟深2.5米,造像高5米,座高1米,上刻“大像主青州主管柱国平桑公”题记,为北周时雕凿。旁立两尊菩萨像,高近4米,风格似隋代作品。第一窟、第四窟菩萨像均具有唐朝的风格。这些北周末至隋唐的造像,雕刻精巧,造型优美,均为我国佛教艺术之珍品。此外驼山山顶尚有宗教建筑“昊天宫”遗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