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跷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高跷

百余年前由英城县传入。北关、新安、慈亭等村都有班子。表演者四五十人,一般为古装打扮,表演时大鼓、大钹烘托气氛,演员列队舞蹈,队形多变。传统路子有“过跳板”、“窜桌子”、“翻大旗”、“摔大叉”。有的班子还能演出“打渔杀家”、“白蛇传”等折子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添了现代戏,服装也随之更换。过去蹬高跷都是男青年,近年新安村组织女青年高跷队,为高跷增添了异彩。

164 高跷

流传在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形式。六朝百戏中称为“长跷伎”,宋代叫“踏跷”,清代始称“高跷”。由于舞者是踩着木跷作舞,群众便于观赏。各地木跷高矮不一:矮的在两尺左右,高者达五、六尺。高跷一般分文、武两种:文高跷着重人物情节的表演。武高跷则重特技表演,如: “下腰”、“劈叉”、“摺巾”等。

高跷

参见 “高跷会”条。高摆 gao·bai 方言。意为高人一等,或比别人强:他有什么可~的,不就是念了几天书吗。

高跷ɡɑoqiɑo

民间传统社火的一种。俗称柳木腿。流行于境内各地,以三原县孟店村和惜子村的高跷表演最有名。一般用柳木制作三尺余高的木腿,扮演者用麻辫将脚和小腿绑于木腿之上。有十至二十人不等,化妆后穿上戏服,扮成各类戏剧人物,可走出多种队形,或表演跳跃等动作。

高跷

一种舞者双足踩着木跷作舞,在灯节、庙会等传统节日里,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高跷的表演技艺性很强,要求演员具有很好的武功基础。各地舞者踩的木跷高矮不一,矮的两尺左右,高者达五六尺。有的地区将其分为文、武两种,“文高跷” 着重于踩、扭和人物情节的表演,“武高跷” 除一般的动作表演外,主要是特技表演。高跷舞队中扮演的人物,各个地区都不同,在表演形式上也是多样的,有在行进中和广场上边舞边走各种队形的大场; 还有各种特技表演和歌舞小戏。

高跷

一种舞者双足踩着木跷作舞,在灯节、庙会等传统节日里,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高跷的表演技艺性很强,要求演员具有很好的武功基础。各地舞者踩的木跷高矮不一,矮的两尺左右,高者达五六尺。有的地区将其分为文、武两种,“文高跷”着重于踩、扭和人物情节的表演,“武高跷”除一般的动作表演外,主要是特技表演。高跷舞队中扮演的人物,各个地区都不同,在表演形式上也是多样的,有在行进中和广场上边舞边走各种队形的大场;还有各种特技表演和歌舞小戏。

高跷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2000多年前早已产生。流传于中国广大地区。1个高跷舞队,少有10余人,多达100人以上,扮演有100余个历史、小说、神话、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分大、小场2种表演形式,大场由男女10人以上对舞,小场由2人或3人表演,所踩的木跷矮的有33~67 cm,高的有233~267 cm,又分文、武2类,文重踩扭、情节性表演,武重技巧表演。

高跷

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亦称“高跷秧歌”。分布地区很广。舞者双足踏木跷起舞。它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艺性表演,始见于《列子·说符》。唐宋时分别名为“跷伎”和“踏跷”。清后才称“高跷”。一个高跷队由十多人或几十人组成。表演时在人物、角色、服饰和化妆等方面均模仿传统戏曲。如包头、画脸谱等。在舞队表演过程中舞出各种图案队形,称“大场”;也有分两三个人表演的,称“小场”。大多是男女对舞。技艺性很强。木跷长度大都30厘米以上,有的可达267厘米。根据表演的不同特色又分文、武两种。文的注重情节,而武则重技巧,如单腿跳、双叉等。

高跷

流行山东各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共同特点是:舞蹈者双足踩着木跷而舞,一般男女成对,扮成“渔、樵、耕、读”和传说故事或戏曲中的人物。有集体性的大场,也有简单情节的小场。各地高跷的形式有所不同,其中流传在新泰的独脚高跷更是独具风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