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魏了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魏了翁1178—1237南宋学者。字华父,号鹤山,学者称鹤山先生。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后知嘉定府。史弥远执政,力辞召命,居白鹤山授徒讲学。后任兵部郎中,权工部侍郎。因论事切中时弊,被劾降三官,居住靖州。绍定四年(1231)复职,后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督视京湖军马。他从学朱熹甚久,与真德秀是好友。卒赠太师,谥文靖。所代表的学派为鹤山学派。著作有《鹤山大全文集》120卷,《九经要义》260卷等。魏了翁针对当时讳言理学的状况,竭力弘扬理学,推尊周(敦颐)、程(颢、颐)。上疏乞为周、程赐爵定谥,屡为周、程祠堂作记,认为“圣学”的兴衰关系着世道的治乱。孟子后,“圣学”不传,因而“治之日少,乱之日多”。至周、程出,圣学中兴,人“始得以晓然于洙泗之正传”(《鹤山大全文集》卷5)。在他和真德秀等人的倡导下,程朱理学才逐渐兴盛起来。魏了翁承继程、朱理学,而后寻研六经,转而尊信“心学”。他发挥邵雍“心为太极”的思想,说“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以主两仪,以命万物,不越诸此”(同上书,卷16)。“心”即“人心”、天下万世的公心,也即天理。他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根于理者为仁义礼智之性,禀于气者为血肉口体之躯。而心焉者,理之会而气之帅,贯通古今,错综人物,莫不由之”。(同上书,卷46)把“心”看作会通义理,统帅气质的主宰,要求人们“正心”、“养心”,以求其“义理所安”。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言寡欲矣,未尝言无欲也。所谓欲仁、欲立、欲达、欲善,莫非使人即欲以求诸道”(《宋元学案·鹤山学案》)。这就要克除私欲,加强道德修养。主张持敬的修养方法,认为“周、程所谓主一无适之谓敬,方得圣贤本旨”(同上书),并着重指出:“孔门说仁处,大抵都有敬意。”(同上书)持敬的目的就是培养仁德。 魏了翁魏了翁1178~1237南宋大臣,学者,教育家。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 (今蒲江县)人。宋庆元五年 (1199年) 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职。庆元八年 (1202年) 应召进京,任国子监国子正职。直言朝廷弊端,降校书郎,调回四川,开禧二年 (1206年) 知嘉定府。次年在蒲江白鹤山下建鹤山书院,授徒讲学,使蜀人尽知义理之学,求学者甚众,成为闻名当世的教育家。嘉定年间,历知汉州、眉州、潼川路提刑兼提举常平,关心民疾,不畏权贵。嘉定十五年(1222年) 被召回京,先后任兵部郎中、太常少卿兼侍文修注官等职。嘉定十七 (1224年) 年升任秘书监兼起居舍人,因直言得罪权臣,降职离京。宋绍定四年 (1231年) 又召回京,权礼部尚书兼直学院士,同修国史兼侍读、官至签书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数月上奏书20余次,指陈时弊,遭权臣嫉恨,逼迫离京回乡。不久应召改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宦场起伏,逝世于任上。宋后期,理学受禁锢,尽力上疏乞为周、程定谥,褒扬周、程开创理学的功绩,使理学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穷经博古,自成一家。著作宏丰,传世之作有 《九经要义》 218卷、《国朝会典》 200卷、《鹤山全集》109卷等,其中最有价值的当推 《九经要义》 和《鹤山全集》。 魏了翁1178—1237南宋学者。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人。庆元五年 (1199) 进士。私淑朱熹、张栻之学。认为“读书虽不可无注,然有不可尽从者”; 又认为“《周礼》与《左氏》两部,字字谨严,首尾如一,更无疏漏处,疑秦汉人所作” ( 《宋元学案·鹤山学案》)。反对无欲之说,尝云: “圣贤言寡欲矣,未尝言无欲也” ( 《濂溪先生祠堂记》) 累官至权工部侍郎。曾以资政殿学士知潭州,以朱、张之学劝勉士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