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九寺九个官署衙门的通称。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国家设置的九个职能机构 《旧唐书·职官志一》: “武德七年 (公元624年) 定令: ……次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寺……” 太常掌礼乐,光禄掌酒醴、膳羞,卫尉掌武器、兵仗,宗正掌皇族之事,大理掌刑狱,鸿胪掌接侍宾客及仪礼之事,司农掌农业及仓储,太府掌贡赋及商业。详见其各条。 九寺官署名。汉代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省府为九卿,九卿官署曰寺。北魏有三府九寺; 北齐依汉制改廷尉为大理,少府为太府,概称“九寺”。隋唐以降仍之,有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等。寺下且设署。设署多者,如太常寺有郊社署、太公庙署、太乐署、鼓吹署、太医署、太卜署、廪牺署等七署; 少者如宗正寺只设一崇玄署,鸿胪寺只设典客、司仪二署。唐代九寺已成为一般的行政事务机关,虽与六部并存,政令非所自出。九寺必须承尚书六部之政令而躬亲执行,再将其执行情况汇报至六部。九寺之长官已为事务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