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
是美国遁世作家塞林格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 的主角是个名叫霍尔顿·考尔菲德的16岁中学生,他身穿晴雨两用的风衣,头戴一顶红色鸭舌帽,把鸭舌转到脑后。霍尔顿厌恶尔虞我诈、浑浊不堪、道德沦丧、爱慕虚荣的学校,他似乎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腻烦,他曾被学校开除过两次。
霍尔顿就读于纽约郊区潘西中学,这所学校是美国公认的贵族化学校,学校一向标榜能把孩子们培养成优秀的、有脑子的年轻人。而霍尔顿认为这是鬼话,潘西中学培养出的都是见钱眼开的伪君子。就拿校友奥森贝格来说,离开学校,他靠做殡仪馆生意发财后,向学校捐了一笔钱盖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宿舍。此后,他每次来学校,全体学生得向他欢呼致敬。其实奥森贝格是个自私卑鄙的小人。
霍尔顿在圣诞节前,又一次因五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而再次被学校开除。傍晚,霍尔顿去向历史老师斯宾塞告别,斯宾塞老师对霍尔顿喋喋不休地说了一通人生道理,说得他腻烦透顶。后来,他撒了一个谎,离开了斯宾塞老师。虽然他对此也感到内疚,但又认为在这个世界不撒谎好多事都没有办法应付。
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不敢回家,他打定主意,乘车到纽约,找了家小旅馆住下,过逍遥自在的生活。谁想住在这小旅馆的客人都有些怪。他从没挂上窗帘的窗口,看见有一个很有身分的老头儿身着女装,还学女人走路的样子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霍尔顿不想睡,只好来到楼下的舞厅跳了一会儿舞。他离开旅馆,来到夜总会消磨时间,霍尔顿还是感到苦闷,无聊极了。回旅馆时,开电梯的工人问他要不要找个妓女,他答应了,等到妓女来了以后,霍尔顿又提不起兴趣,反而感到很紧张,把妓女打发走了。一会儿,开电梯的工人带着那妓女来了,向他敲诈。霍尔顿不给,那工人就动手打他,还叫妓女掏出他的钱包,取出了伍块钱。
第二天,霍尔顿约女朋友一起看戏,又去溜冰。他的女朋友虽然漂亮,却是个做作庸俗的女孩子,俩人吵了架后分手。于是他去看了一场电影,随后又来到一个十分浮华的酒吧。霍尔顿不停地喝酒,喝得大醉。他到盥洗室里把头泡在冷水里好一阵子,走出酒吧,被冷风一吹,头发结了冰。霍尔顿想象自己将染上肺炎死去,想在死之前与他最疼爱的妹妹诀别。于是他偷偷地溜回家里,正好父母亲都不在,他妹妹见了他高兴得要命,俩个聊了一会。妹妹问他,你将来喜欢干什么,霍尔顿说: “我老是想象,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父母亲回家了,霍尔顿吓得躲进了壁橱里,一直等到他父母亲走进卧室后,才溜出了家门。霍尔顿从家里出来,不想再回旅馆,就到他所敬重的一位老师家借宿,但发现这位老师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他立即离开了老师家,到火车站候车室去过夜。他决定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西部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于是他写了张便条托人带给妹妹,说临走想再见她一面。妹妹来了,但哭着执意要同他一起去西部,霍尔顿没有办法,只好放弃原有的计划,同妹妹一起回家了。霍尔顿回家不久,因精神崩溃住进了医院。
塞林格一开始把 《麦田里的守望者》交给一位编辑审阅时,这位编辑认为主角霍尔顿有 “神经病”,拒绝接受。后来,小说由立德尔——布朗书局出版了。小说一出版便风靡全美,特别是受到美国青年的欢迎,他们个个摹仿霍尔顿,《麦田里的守望者》 可说是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今天,已被美国的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列为课外必读物,甚至许多公共学校还把它作为教材。《麦田里的守望者》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塞林格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以敏锐的洞察力,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像霍尔顿苦闷、彷徨的心理世界,指出人的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加重要的道理。并且,塞林格在语言上,创造地运用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全书大量地使用了俚语口语,完全用青少年口吻以回忆的方式来写。塞林格这种奇特的艺术风格,不仅给作者自己带来了名气,也影响了不少作家的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美国当代文学的地位也日益巩固。